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成果显著
●自2004年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批以来,我校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入。在为期5年的建设过程中,依靠完善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严谨的科研作风,这个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研经费超亿元
该重点实验室近5年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3314万,争取各类课题2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新品种软件登记31项;发表论文754篇;举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个;培养和引进优秀中青年人才26个;分获全国优秀博士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专业学位论文1篇,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5篇。新增林业高校内至今唯一的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在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下,人才培养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5年间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951名。
据悉,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森林资源数字经营模型与林场精准作业研究、灌木林重大钻蛀性害虫灾害生态调控技术、中国苜蓿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及创新利用、北京市水源保护林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与耗水调控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效,成果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及有关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武警森林部队、三北地区等地推广应用。
实力雄厚队伍强
近5年来,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和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优秀中青年人才26位,新增全国林业高校内至今唯一的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该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实力雄厚。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24名教授、29名副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国家一二级学会理事以上的教师32人次。
近5年来,团队中有20名教师分别获得中国林业科技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5个奖项;以及北京市特贡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全国林业科技优秀工作者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7项荣誉称号。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森林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野外定位研究为主导、以室内测试分析为基础,形成了实验仪器设备先进的综合平台。一流的硬件设施,保障了我校雄厚的科研实力。
硬件一流保科研
该重点实验室总建筑面积4015m2,共有先进的实验设备3360台(件),仪器总值3377.4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3台(件)。5年来,通过211学科建设、985平台建设、财政部修购专项以及科研经费购置设备,本实验室近5年内新增10万元以上设备42台(件)、价值1964万元。这些仪器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分析测试、野外定位研究的水平。
该重点实验室注重对进口设备和软件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通过对许多国外引进的先进仪器的硬件改良和软件改进,使仪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改造后的仪器在性能上超过了国外同类仪器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实验室通过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向全社会公布了许多先进实验系统和设备的共享信息。与此同时,实验室还向客座研究人员全面开放仪器设备。 (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