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你的人生〇吴玉兰
九月的校园,到处可以看到怀抱梦想、张着好奇的眼睛注视周围一切的新生,你们的到来无疑给校园带来了一片新的风景。看到你们激情满怀的神态,我想到的却是,四年后你们离开校园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同时我禁不住想要对你们说,进入大学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给自己定下目标,用自己的进步鼓励自己,为自己喝彩。
人生目标就是一个长远的规划。美国哈佛大学跟踪25年对5000人做过一个调查,25年之后从他们发展的轨迹中,最后发现5000人分成四类人:第一类人只有3%,他们是社会精英人群,25年来他们只有唯一的目标,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第二类人群只有10%左右,这一类人群成为了我们俗称的“白骨精”阶层,他们只有三到五年给自己一个目标。第三类人最多,占60%,就是大众群体,这种大众群体有目标,但是很模糊,经常目标不是自己给的,他的目标来源于外界给他的压力,他不会发自内心地做事情,但是知道做不好又对他的生活有影响,所以他要去干,这种人群是社会的大众人群。第四类人群,完全没有目标。每天早晨起来,琢磨到哪去吃饭,能吃点啥,有钱没钱,没钱蹭点饭,吃饱就拉倒,吃饱了就睡觉,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所以进入大学后,你应该开始为自己确定一个未来打拼的目标。
曾经看过电影演员周迅写的一篇散文《十年后的我》,讲的就是她的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十八岁之前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她拍戏,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但是1993年5月的一天,教专业课的赵老师一次问话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你能告诉我,你对于未来的打算吗?”“你现在就想想,十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老师的话音很轻,但是落在她心里却变得很沉重,沉默许久,周迅看着老师的眼睛,忽然就很坚定地说:“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成为最好的女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老师告诉她,十年以后,你28岁,那么你27岁时除了接拍各种名导演的戏以外,一定还要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23岁就必须接受各种培训和训练,包括音乐上和肢体上的。20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作曲,作词。在演戏方面就要接拍大一点的角色了......老师的话让周迅觉得有一种强大的压力忽然朝自己袭来。老师平静地笑着说:“周迅,你是一棵好苗子,但是你对人生缺少规划,散漫而且混乱。我希望你能在空闲的时候,想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确定了目标,那么希望你从现在就开始做。”一年以后,周迅从艺校毕业了,老师的话从那天开始一直刻在了她的心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周迅发现自己整个人都觉醒了。2003年4月,周迅居然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夏天》。拍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也渐渐被大家接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是需要及时地问自己一句:“十年后我会怎么样?”然后想着五年、三年中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时刻想着若干年后的自己,会激励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与梦想越走越近。
日本松下有句名言:“国家需要经营,家庭需要经营,一个人要完成人生目标也需要经营。”他的话也就是告诉我们,有了目标之后就落实到行动中来,有了行动自然会有进步。记得有人曾说过: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比中学更辛苦,因为为了锻炼你的能力有更多的活动等着你去参加;为了丰富你的知识有更多的书等着你去读;为了开阔你的视野有更多的讲座等着你去听;为了建立你的人脉有更多的朋友等着你去认识。所以你不仅要有目标,还要有时间管理方法,做事雷厉风行,事半功倍,甚至周末要比平时起得更早,你的目标才会一步步朝你靠近。
规划你的人生,做一个有目标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作者系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