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老师最大的幸福———写在2010年教师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你放飞的是希望,守候的是孤独”。作为一名老师,我却以为“我播下的是良种,守候的是硕果”,当我两鬓添霜仍挥舞着教鞭活跃在海内外的课堂上时,是什么动力在支撑我?
  看了下面的信,你就会明白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神圣。学生带给你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亲爱的李老师:
  你好! 对不起没有早给你写信,一个妈妈的生活特别忙,照顾孩子是个没有休息的工作。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就是上次和你会面对我影响太大了,每次想那一天我觉得好激动,心里很乱,没法让思想清楚地说出来。现在过了快一个月,我平静了。你属于我的过去,你属于我青年的时代,你代表一个对我很重要的时间。我们认识的时候我刚23岁,第一次离开家,一个人在中国觉得很艰难,可同时觉得很有意思,可以面对新的世界,可以挑战自己!那时候我还年轻,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什么都可以想象,什么都可以希望。在那个奇妙的时期也有了你,在我眼里,在我心里,你代表善、友谊、希望、榜样。你对我的关照让我感到很荣幸,意味着我有好品质,应该自信,你帮助我成人,你是我成长过程中坚固的砖。难过的时候你给了我可靠的支持,我一辈子忘不了。你给了我母爱。
  现在我长大了,结婚了,生了孩子……达到了大部分我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我有幸福的生活。可是有时侯我想念在中国的感觉,冒险的精神,新事物的口味。我们在北京见面的时候你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用你的魔杖恢复了奇妙的时间。太感谢你了,李老师!
  我还想写的内容还很多,而且不知道用汉语是否表达出来我想说的,不过我知道你特别理解我的心,不用说太多。如果我是个有才华的作家我也想写这次会面的文章,可是我不是,希望你写,我觉得这么难得的事值得写下来。
  离开北京之前我买了你的两本书,你真有教学的天赋!希望将来我也能为汉语的教育作出贡献。你的学生 Laura2009年9月3日那是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我正收拾行囊准备奔赴古巴去任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手机突然响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熟悉是因为似曾相识;陌生是因为确实久远:
  “李老师:我是意大利的劳拉,你十五年前的学生。”
  “劳拉,我亲爱的孩子!你在哪儿?”我急切地问。
  “我在北京,住朝阳区。我爱人和我们的两个孩子都来了,我们很想见你!还有你的丈夫。”
  啊,当年那个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珠的意大利女孩儿,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当年那个汉语发音极好的小姑娘已长大成人。十五年了,还记得我,居然找到了我。她描述了特意跑到北语汉语学院办公室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后的欢欣和喜悦。
  “你现在来北京常驻工作吗?”
  “不,老师,我也和你一样成了一名汉语教师。我在意大利教汉语。我们见面吧,我会告诉你一切。”
  她坚持要全家专门来看我,我说你拖儿带女不方便,还是我和老伴儿去你们那儿吧!于是我们有了这次久别后的重逢。
  当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兴奋地跳跃;当凝视双眸,寻找彼此昔日的痕迹,我们都百感交集。一位成熟的母亲站在面前,那微笑,那面颊上浅浅的酒窝,还是十五年前的意大利女孩儿。眼下五岁的男孩儿和三岁的女孩儿在房间里嬉戏打闹。一位英俊的小伙子走上前来同我们握手,这就是她的丈夫。眼前这幸福的一家,让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往事并不如烟,当年那个学习努力、回答问题积极、操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金发姑娘,立刻浮现在眼前。我教她认字、读书、写文章;我也教她唱歌、游泳、打排球;我还带着她们全班骑着自行车去看京剧、听音乐会;一起远足,爬香山、逛植物园、钻进樱桃沟……一天晚上劳拉眼含泪水敲开我的房门,“哇”地一声扎进我的怀里;一次她又满腹心事来到我军博附近的家……这一幕幕不曾忘却,依稀还在的情景又回到我的记忆里。我带她参观了军博;在校园漫步,安抚她度过难眠的夜晚。也曾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度过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时光流淌,她快乐地毕业了……我是个酷爱教书的人,从不后悔选择了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我甚至上课有瘾。我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讲坛上一站就是几十个春秋,教过52个国别的外国留学生。又在西班牙语地区多个国家教过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各式各样的学生,其中有外交官、政府公务员、教授、学者、画家、诗人、作家、企业家,甚至包括顶级名模辛迪·克劳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同学生交流沟通中,我能咀嚼百味人生,有过各种各样的快乐,也为他们分担了不少烦恼和苦闷。作为他们的老师和朋友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从中我也收获了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