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漫游中国大学——哈工大卷》(连载三十四)
情系嫦娥探月梦
裴文


  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从“后羿射日”到“吴刚伐桂”,从“神火飞鸦”到“万户飞天”……中国,是一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第一位将自己送上太空的应该算是中国明朝的“冒险家”万户了。虽然万户在火焰和烟雾破灭了飞天的梦想,虽然首次进行的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但后人对此次实验的评价却很高。英国火箭专家麦克斯韦尔说:“万户的事迹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而2007年10月24日18:05,无数伴随着神话长大的中华儿女,终于圆了自己的奔月之梦。我国首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千呼万唤,嫦娥奔广寒。这一刻,与激动难眠的心情相比,所有的文字都会显得苍白乏力。这一夜,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无数学子在欢呼,为“嫦娥”祝福。因为哈工大人在这个美丽的“嫦娥探月”之梦中,倾注了智慧和汗水。
  2007年10月26日晚,在“嫦娥一号”飞往月球后的第三天,哈工大月球车项目负责人邓宗全副校长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银河系之夜嫦娥探月工程直播之月球车》节目。在与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对话中,邓宗全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哈工大参与研制嫦娥探月工程月球车的情况。节目中还现场播放了哈工大独立研制的六轮及八轮两种月球车的录像片,邓宗全向观众们介绍了这两类月球车的创新性能。
  哈工大与月球车的缘份起源于9年前。由于月球车的研制涉及机械、电控、材料、传感器、通讯等多学科领域的高科技项目,作为全国最早研制月球车的单位,哈工大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深空探测基础研究中心,开始进行月球车的系统研究。目前,研究人员达数十人,近几年先后研制出了两轮并列式、行星越障轮式和六轮摇臂———转向架式等多辆月球车的原理样机,都是针对月球上不同环境设计的。邓宗全教授介绍说,由于月球表面环境复杂,所以必须先研究样车,通过样车在模拟环境试验中得到科学数据,再研制真正的登月车。
  目前,哈工大研发的月球车是科研人员在美、俄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提高,以及在一些领域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其中六轮摇臂—转向架式月球车是仿造美国登月时的索杰娜型月球车制成的,而两轮并列式月球车是由哈工大自行研制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月球车结构。
  这几种样车是针对不同环境对月球车平稳性、越障性、速度和抗颠覆性的要求而设计的,尺寸、重量和外形也各取所需。如果月球车着陆区域平坦,则对越障能力要求不高,两轮月球车即可完成任务;而遇到地形复杂的地区,则需要六轮或十二轮月球车。另外,由于两轮月球车具有结构简单、重量小的特点,航天器上可以一次搭载几个,执行不同任务,而六轮和十二轮因相对体积较大不可能一次搭载很多。总之,不同型号的月球车各具优势,可在不同探测活动中发挥不同作用。2007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牵头负责,联合哈工大等国内多家优势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月球探测系统的建模、传感、导航和控制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召开了项目进展汇报与研讨会。该项目围绕我国探月工程二、三期目标,重点研究探月飞行器在环月轨道上的自主导航技术、软着陆技术、地月远程控制技术,以及月球探测车在月面上的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其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月球探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加强技术储备,实现探月工程的“落、返”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兵书有云: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先锋之责也。在中国探月计划中,如果说月球车将是我国到达月球的先行者,那么以邓宗全教授为首的哈工大科研人员则是甘为“先行者”开路搭桥的“急先锋”。
  千年奔月梦,今朝梦始圆。哈工大人情系“嫦娥”,哈工大校友则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为“嫦娥”护航。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兼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栾恩杰,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孙家栋,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都是哈工大杰出校友。“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副总指挥龙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长三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还有“嫦娥一号”卫星数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定向天线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一大批“嫦娥一号”卫星技术骨干,都毕业于哈工大。
  嫦娥探月工程已经拉开了序幕,“嫦娥二号”即将问鼎苍穹,对太空的探索为哈工大人提供了广阔的科研空间。哈工大人梦想着把“嫦娥奔月”的美丽童话变成现实,梦想着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空间站、实现飞船的空间对接……在梦想与现实对撞、挑战与机遇并存、辉煌与压力同在的时代,航天梦想支撑着一代代哈工大人,也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