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林木花卉遗传育种实验室国内领先
●9月21日,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接受了专家组的评估,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
为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提供支撑
据悉,这个实验室实在国家林业局“树木花卉遗传育种与生物工程开放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3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记者了解到,这个实验室支撑着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植物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学科。
副校长张启翔教授介绍说,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实验室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在树木染色体组加倍及良种选育、花卉遗传育种、树木抗逆机理与选育等方向上有深厚研究积累和丰硕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与行业科研奖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获得新品种权28个;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721篇(SCI收录129篇)。
为五大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借助这个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花卉新品种选育及商品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人员以梅花、菊花、蝴蝶兰等重要商品花卉为研究对象,开展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花期调控、环保型替代基质、采后处理与品质保持等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
二是名优花卉矮化分子调控机制与微型化生产技术研究,集中探索植物株型矮化育种和栽培的分子生理代谢调控机制和技术体系的建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杨树多倍体诱导基础与技术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十余项,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积极推广三倍体毛白杨,并在山东太阳纸业实现了以三倍体毛白杨为原料的制浆造纸。
四是树木抗逆机理研究。以我国典型的耐盐树木胡杨为试材,重点研究树木在盐胁迫下调控胞内离子平衡、活性氧平衡的生理机理,揭示典型树木的耐盐机制。
五是树木改良分子基础:申请专利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在GenBank注册基因数百个,培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多名。为技术创新研发打造平台依托实验室,学校创建了“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布局和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的研发。
学校利用国家级平台建设经费和 “211工程”“985”项目建设经费,调整了实验室的布局,整合了实验室硬件资源,促进了高级大型仪器资源的开放共享。
实验室在全国一些省区建设了稳定的林木遗传育种和观赏植物产学研基地、多个花卉产业基地,建设了多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科研项目促进了基地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拓展了空间。
借助实验室的条件,专家们系统开展了野生花卉资源保存与新花卉作物开发、花卉新品种培育、现代化花卉生产技术、花卉应用和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提高了研发水平,加快了工程技术成果的推广速度。研发的“花卉高产栽培及花期调控技术”、“日本大花蕙兰产业化培育新技术引进”等多项科研成果进行了工程化开发和推广,并形成产业化,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们培育出了第一个具有典型梅花香味的抗寒梅花杂交品种,并对培育的花卉新品种进行区域化试验和产业化推广,在云南、北京等我国花卉主产区建立了示范推广基地,构建了花卉新品种培育、繁殖推广和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为了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水平,专家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优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和繁育栽培技术,在北京、上海等地繁殖推广多种耐寒节水型新优园林苗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发的生产技术通过向研发与推广示范基地和其他企业推广应用,重点向广大花农和花卉企业推广优质花卉生产技术及品种,提升我国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花农的收入。
为对外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促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是这个实验室的重要职责。实验室设置了30项开放课题,主办、承办了国际杨树大会、统计与计算遗传学国际研讨会、北方林木遗传育种会议等10多次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实验室设立了开放研究基金,资助国内外同行来实验室从事林木花卉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吸引博士后和博士生到实验室开展研究,使开放基金能孵化出高水平、高经济效益的成果。
实验室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国内相关领域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还与美国、瑞典、德国等国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学术关系,成为我国林木、花卉遗传育种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的基地。 (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