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呕心血诲不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洒汗水殚竭力攻坚克难碧水写春秋
2010年9月20日,恩师戴遗山教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为师之道、他对学术的深刻洞察、他对学生的指教爱心,时时浮现在脑海,不仅指引我本人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也希望对其他师生有所启迪。
如何上好课1990年来哈尔滨读研究生之前,就听大学老师讲哈军工戴遗山讲课好,自己听戴老师讲《势流理论与数值方法》课程,也确实是一种享受。他不仅板书整洁潇洒、错落有致,而且论述清晰、张弛有度。他有讲义但不看讲稿,推导公式一字不错跃然板上,书里书外旁征博引,经常对一个问题引介多条思路,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戴老师亲自批改每一道作业,每次作业都有评价记录。他考试的方式也是独具特色,每人抽一道题上讲台一边做题一边讲解,他通过提问给出考试成绩,其他同学在边上听,这种考试不仅考验和锻炼了学生,结果也是公平、公正、公开。1995年,我留校工作后,自己也要站在讲台上授课,就考虑如何上好课,于是就找机会请教戴老师,为什么都说你讲课好?你是如何讲好课的?戴老师说讲课好不好,关键在于你备课是否充分到位,不仅是知识点的准备,还要看授课对象,要站在学生那边分析,如何使学生易于掌握,他举例高等数学给自动化专业和对造船专业讲法就要有所区别,军工时期,他首先了解自动化专业课和造船专业课对数学的不同需求,然后针对不同专业举不同的例题,使学生学以致用,不仅学明白,而且感兴趣。我因此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何培养博士生1993年至1995年,我师从戴遗山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几件事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博士录取方式特殊,当我找戴教授谈报考博士生时,除了推荐等手续外,他要我讲硕士论文的工作,并要一周之内,将其翻译为英文,然后请三位教授面试考评,自己着实担心,但幸运通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一周时间不仅全面考察了专业基础,而且深入检验了英文表达能力和当面的学术交流素质。现在我本人作为博士生导师,深感当年戴教授选材方式之独具匠心。之后就是博士论文选题,戴教授建议了三个方向请我分析选择,经过两个月学习文献,我在非定常阻尼二维粘流问题、有航速三维非定常势流问题、非线性自由面二维势流问题中,根据当时计算机的硬件条件选择了二维势流问题。于是,戴教授指出舰船在波浪中大幅运动时非线性水动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哪个是主要因素,答案对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从二维角度能够给出充分的论证,则可博士毕业。之后两年,戴教授既放手允许我充分探索,又在我遇到具体困难时,悉心讨论指导,两年中,每周一次面谈是规矩,没有新的认识谈什么。所以这两年是自己进步最快的时期。博士期间,我也有过困惑,大量的计算、长篇的理论公式推导,无法解释的错误结果,没有足够证据回答戴教授提出的问题,如何毕业,何时毕业等问题困扰着我,于是我问戴教授,我做这些二维理论有何用,他说这是基础研究,现在没有用。我当时不明白,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柳暗花明,1995年初,终于找到困难所在,一鼓作气,三个月回答了1993年提出的问题。1999年该论文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现在回顾一下,无论是十年前自己提出的二维半耐波性理论还是近五年深海工程水动力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博士论文两年中与戴教授共同经历的成功快乐与失败煎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础研究,需要忍受寂寞,需要投入兴趣与热情。
支持关爱青年教师1998年,我博士后出站回到学校工作后,除了上好课外,自己对科研发展方向十分困惑,这时,戴教授建议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学校仅有两项基金项目,我感觉申报希望十分困难,戴教授建议我从小处着手,提出几个问题,论一论是否有意义和前进的可能性,我在斟酌之后,提出两个,请戴教授指教,戴教授认为我建议的第一问题一方面论述不清,另一方面可行性不足,推荐我申报第二个题目,果然一举成功,1999年获得学校第一个青年基金项目。近十年来,戴教授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对学术和科研的追求总是激励我不断向前,因为我承担了其退休前的研究生课程,还与其共同修改了1998年的专著,所以经常讨论书中内容的安排及增删,他在1998年书中提出了新的非线性水动力计算理论,当我说国外专家建议其书翻译为英文时,他很谦虚地讲,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近五年,无论在他手术之前,还是在手术之后,他一直在关心水动力学的进展,2009年底,当我向他汇报国际海事组织关注船舶节能减排与波浪增阻的关系时,他立刻谈到有航速二阶力还没解决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国际谈判的焦点之一。可见戴教授始终保持一种对科学问题不断思考和深刻洞察的热情和兴趣。
恩师已逝,精神永存。追忆片段,共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