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狗仔传奇》
一九五一年,我在北京上大学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宣传助理员,从老战士那里了解到不少关于解放战争的情况和故事。一九五八年转业到江西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那里生活了十一年,可以说走遍了井冈山的山山水水,接触了不少的人和事。一九六九年又 “下放”到万安县,万安县在大革命时期曾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在那里又直接或间接地听到了许多革命故事。在老区十四年的生活体验,加上我在旧社会的经历,使我较深刻地理解了旧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中所遭受的苦苦和牺牲,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从而懂得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的不易。
基于以上经历,我就想用文学的形式,把所了解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一个大故事,告诉青少年朋友们,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但由于我不是学文学的,加上工作繁忙,开始写了一些片段,都不成功,就慢慢搁置下来了。直到退休后,我的内心有了一种冲动和迫切感,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如果再不把这段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风土人情、人物命运写出来,也许他就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无人知晓了。因此,我首先自学文学知识,先后阅读了不少中外文学名著,从中体会写作方法和技巧,边学、边写,差不多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特别是近几年来,几乎每天坚持写作,才完成了这部二十余万字的作品。
第一稿出来后,经专家审阅,认为作品对三十年代红军被迫撤退后,中央苏区群众、地下党所经历的艰难岁月作了深入的体验,下了很大的功夫,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人际关系、生态特征、风俗习惯的描写,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叙述语言生动、朴素、流畅,故事性较强,能吸引人读下去。通篇所反映的内容不失为一本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的好书。经过几次的专家审阅和修改,终于出版了这本书。
我写作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在小说里我描写了一个母亲被打死,吃狗奶长大的红军后代———狗仔,他的原型有两个人,一个是因为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孩子吃狗奶得以成活,一度沦为小乞丐,解放后才有稳定的生活;另一个是红军家属在送红军撤退时被打死,背上的孩子被人收养,解放后才找到父亲。我把这两个孩子的事经过加工,塑造成一个孩子———狗仔。为了提高读者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我赋予了狗仔一些特殊本领,使故事有一种传奇色彩。我想这在小说创作上是允许的。关于书名我也曾想过叫 《艰难岁月》、 《黎明前的斗争》、 《英雄出少年》等能突出主题的名字,但又觉得它们缺乏个性,所以最后还是用了 《狗仔传奇》这个比较 “土”的名字。
现在有一种观点,一提到带有“红色”内容的文艺作品,就觉得题材老套,是说教式,这种看法显然是先入为主的。我认为红色作品同样可以创新,可以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然,我的作品是不是达到了这个水平,欢迎大家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