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微笑并保持微笑○吴玉兰
前几天很偶然的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没有了“茄子”,我们的孩子还会笑吗?当时心里真的一紧,是啊,我们的学生,照相时如果不喊一声“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来的,即使是笑,也显得极为勉强,何时开始,我们一脸的凝重?
有一幅非洲国家孩子的集体照,上面的孩子虽然是瘦骨嶙峋,但是个个笑得天真烂漫。在物质生活上,我们的孩子比起那些贫困国家来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为何,微笑出现率却如此之低呢?
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仔细看帖子上的回复,孩子不会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其次,教师幸福感的缺失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如今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学评比、职称竞聘等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的幸福感也随之一点点消失殆尽。一个不会笑的老师,潜移默化中自然带出一批批忘记笑的孩子。再次,社会大环境因素导致孩子自小就压力重重。目前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决定了社会的优质资源向学历高的人群倾斜。孩子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在了所谓的学习上。课内学完,周末、寒暑假还有大量的课外辅导班等着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痛痛快快玩耍的日子少之又少!枯燥单调的学习,让学生如机器人一般机械性地迎来太阳,送走月亮,早已忘记了快乐为何物!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的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如此弱小、如此无能为力。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时间,丢失了自己的空间,也丢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然,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感也随之荡然无存!
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期湖南卫视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录制的节目———“打造世界名校”,节目录制现场的嘉宾有北大、清华的校长、教授,现场提出了很多衡量世界名校的标准和打造名校的良方,诸如培养多少个总统和国家领导人、多少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恰恰是节目接近尾声时,观众席上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发言。她认为一个大学应该教会一个人寻找快乐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轻易被生活打败,才能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快乐的生活。只有一个社会的人有了幸福的感受,社会的进步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说中学阶段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生活的意义,缺乏主宰我们命运的能力,但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应该学会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应该明了叶圣陶早就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生活中一个不懂得微笑的人,快乐的表情是很单调的,最终,我们走向社会是只能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所以我们进入大学第一天起,请大家学会微笑,记住“凤凰网”的这样一段话: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联系。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微笑着去生活,那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是对生活的尊重。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微笑是一种修养。
作家麦家在文化访谈录———“高考后话”节目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个人,他本身最应该学习的应该是在生活中,苦难的生活中,让自己快乐的本领。因为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内心是脆弱的,所以从小就应该养成在庸常的生活获取快乐的本领。如果说微笑是快乐最丰富的表情,那么我们还要记住对于我们来说,快乐不仅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成熟的个人气质,快乐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