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的标识,那么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俨然已经成为2010年的符号。这一场世界级的文化饕餮盛宴,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散发出中国的独特味道,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与紧凑的奥运会不同,世博会虽然少了挑战极限的紧张和刺激,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长达一百八十多天的展期给中国和世界提供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不仅让千百万中国人不出国门看世界,也满足了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步伐的好奇心。
今年七月,我有幸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进入世博园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在这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我用一个大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世博会,用一颗青年人的心去体验世博会。从世博园里经历的一件件小事和留下的足迹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世博会无穷的魅力。如同中国馆里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上海世博会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出了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强大实力的大国风采。
行走在世博园,你一定会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作为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世博会的一点一滴都是中国发展史的见证。
世博会,让生活更美好7月6日的早晨,当我坐在通往世博园区大门的地铁7号线上时,我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想象目的地究竟会是什么样。可是,即使把想象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在入口处我依然留下了一个目瞪口呆的表情。宏伟的中国馆、宽阔的世博轴和热闹非凡的场景,以及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已经全然替代了去年10月时的荒凉景象,我真不敢相信这与我之前来过的工地是同一个地方。
去年10月,作为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正式候选人,我在上海参加了为期五天的训练营培训,其中一站就是参观世博园建筑工地。当时,我就站在才刚刚成形的阳光谷下面,不远处的中国馆孤零零地立在一片空旷的水泥地上,所谓的世博轴,不过是一条空荡荡的水泥路;唯一可以到达园区的交通工具只有世博局提供的大巴车,车绕着园区的外围走了一圈,我却连传说中多么多么宏伟的世博园雏形都没看出来,心里不免有些打鼓。
世博局的季路德教授站在一块废弃的木板上,一边提醒我们注意脚下安全,一边激情洋溢地挥舞双手,在空旷的工地上比划着半年之后拔地而起的各种宏伟建筑。
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经济相对落后的一片区域。申博成功以后,上海兴建起来的大量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就业机会,无疑带给了上海乃至中国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如今,世博园成了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即使每天四五十万人次的参观量,世博园以及周边的各项服务依然有条不紊,星罗棋布的交通专线从容不迫。当今的中国已经能够用强大的实力和热情的怀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在世博园里,外国友人随处可见,作为记者,我们经常需要跟各国场馆里的外国工作人员交流沟通,所以在采访之前,每个人基本上都在恶补英语,以防在交流时出现障碍。不过后来我发现,英语虽然重要,但是汉语更重要!
在浦西最佳实践区的哥本哈根展区,我跟同行的朋友对独轮车兴趣浓厚,可是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正好身边有一个金发碧眼的丹麦工作人员,我想请他教我们骑,于是对他友好地笑了笑,指着独轮车说:“Excuseme……”没想到我这句英语还没说完,他就立刻用流利的汉语说:“哦,我不会骑那个。”我顿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脱口而出:“你会说汉语?!”他假装生气地用手中的皮球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头说:“我是中国人!”为了确定我没听错,我重复地问了一遍:“你是中国人?”他笑了笑,认真地说:“我已经在中国工作一年多了,怎么不是中国人?”
在亚洲联合馆,美丽的外国小姐用标准的汉语给我们介绍本国场馆的建造理念,我们甚至怀疑她是不是从小在中国长大的。询问之后,我们惊喜得知汉语在她的国家是一门非常流行的语言,而她之前从未到过中国,只是在国内学习了两年就达到了现在这种超标准的水平。
在非洲联合馆,你一定不要随便指着一个非洲人说:“这人真黑。”因为他们极有可能会指着你说:“这人真黄。”
类似的笑话在可口可乐快乐工坊里真的发生过。实习生Jack是一名美国的大三学生,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学会了不少极富中国色彩的生活口语。在快乐工坊实习的时候,他主要负责在外围维持秩序,同时和排队的游客互动。
有一次,一个可爱的中国小男孩指着他说:“哦,外国人!”Jack想跟他开个玩笑,就指着小男孩说:“哦,中国人!”
有的游客在接受了Jack的帮助之后,礼貌地说一句“Thankyou!”Jack总是会挥挥手来一句“甭客气!”
在不知不觉间,汉语的角色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习汉语,一开始也许只是一种潮流,而现在,却变成了抓住机遇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中国逐步走进世界强国之林,汉语也开始占领世界的舞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仅凭汉语走遍天下了。我看世界,世界看我在世博园区新闻中心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先生在评价世博会的意义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太太在参观完瑞典馆之后,带着一副回味的表情自言自语说 “原来外国人的生活是这样的”。吴先生由此感慨,如果没有世博会,老太太一辈子也不知道国门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能从积极的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才是世博会最有价值的地方。而这种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参观朝鲜馆时,我们发现与其他国家富丽堂皇的高科技展馆相比,朝鲜馆的建筑风格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地面和墙壁没有多余的装饰,假山、凉亭和喷泉占据了场馆的大部分空间。如果连仅仅相距一江之隔的中国人都不能理解这种布局中的涵义,那欧美游客恐怕会更加迷惑。略带神秘色彩的朝鲜民族究竟为什么迟迟不向世界揭开它的面纱?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与一位朝鲜工作人员做了简短的交流,他给出的答案让我们在吃惊之余也有几分无奈———“如果世界想要了解朝鲜,应该主动伸出手来。”
这让我想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固步自封,再优秀的民族,如果拒绝交流和沟通,一定会落伍。中国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的飞速发展,与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加强交流的方式密不可分。在国家形势蒸蒸日上之时,上海世博会又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会发现中国在巨变之后的壮美景象。
然而,世博的意义不止于此。它更像一个面向未来世界的窗口,推开这扇窗,外面就是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