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在我们这些 “50后”的心中,延安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因为工作的需要,今年暑假,我终于有幸去 “朝觐”延安。一路上,我和同事们兴奋地聊着延河水、宝塔山、土窑洞……这些都是我年少时心目中的圣地。
8月的延安,热气腾腾,让人感到火一般的激情。我们到达延安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杨家岭毛泽东居住过的窑洞,了解了毛泽东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对他伟大的人格愈加钦佩。
毛泽东居住和工作的窑洞位于一座坡形的山腰,四周呈土黄色,没有茂密的草皮,没有高耸的树木,光秃秃的。窑洞很小,连同过道也就能坐十来个人,里面的陈设极为简单,旧桌椅,土坑,书桌,油灯,小书橱,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当年,开会或学习,去的人还要自带小木凳。可是,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 “百姓唤安帮,九州出福壤”。毛泽东不仅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还写下不朽的名篇, “实践论”、 “矛盾论”等。毛泽东有雄文五卷,其中一百多篇文章和讲话在这里诞生,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在这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 “艰苦奋斗”, “为人民服务”,延安上空飘动着一股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清新的政治空气。
毛泽东是在平凡中见伟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毛泽东意志之坚强,信念之纯洁,生活之俭朴,律巳之严格,工作之勤奋,是令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毛泽东在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他时时把自己当作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率性而直接,不喜繁文褥节。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听说人民骂他会更加自责,听说人民受难会潸然泪下。毛泽东生活十分简朴,简朴的到了寒碜的地步。建国初期的中国,商品普遍紧张,毛泽东的中南海丰润园居所比较起延安窑洞,也就是多些书籍。当然床是特制的,异常的宽大,这是为了堆书,以满足他躺着看书的习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物匮乏,据说毛泽东主动给自己断了猪肉的供应。要知道,毛泽东每逢完成得意之作,想犒劳自己,也就是小碗红烧肉。毛泽东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打补丁的内衣。也许,正是简朴的生活使这位伟人的胸襟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正是因为简朴、平凡,才更知民生之疾苦,更思治国之艰难,更念路途之漫漫。
沿着逶迤的山路,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据何方老先生回忆,当年在延安,他亲眼所见,毛泽东路遇何思敬,赶紧上前打招呼,何思敬也就点点头过去了,何思敬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干部。我们还听说,当年萧军打算去五台山打游击,因战事相阻、路途不通,辗转来到延安小住。毛泽东得知此消息,立即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光去问候,并提出想见见这个鲁迅的弟子,萧军竟然客气地回绝了: “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二个星期就走!”可见当年延安和谐融融,民主浓浓,一如拂面微风,竟有清水濯过肌肤的感觉。
瞻仰着这一切,聆听着这一切,我沉浸在历史的追忆中,周边的一切鲜活起来,像电影的镜头一样清晰的闪现。不禁吟咏起来: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延河水在我眼前静静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