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窥探大湘西文化的一个窗口———写在文化副刊《本土文化》出版100期之际


  湘西,历来让人感到神秘,不仅是因了那奇山异水、旖旎风光,更是因了那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描写湘西:湘西,一个充满诡谲传奇的秘境;湘西,一片淳清脱俗独具乡土神韵的土地;湘西,一个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地方……自扩招以来,我校域外学子越来越多,了解和探索湘西文化的欲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2004年校党委决定校报扩版时,文化副刊《本土文化》应运而生。
  湘西之狭义专指湖南、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的区域,也就是当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从广义来理解,大湘西的概念可扩展到同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县的湖北的恩施,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贵州铜仁的沿河、印江,湖南怀化的北部和张家界的西部。这些州县人文根基基本类同,风俗习性亦大多相似。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多少醉人的旖旎风光,有多少神奇的异习殊俗,从古至今,这里活跃着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流淌着多少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故事,传颂着多少让人神往的美丽传说……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报为挖掘、弘扬、宣传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而专设的 《本土文化》副刊,设有湘西人物、湘西揽胜、湘西探秘、民俗风情、神秘湘西、宗教祭祀、史海钩沉等多个“管孔”,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管孔”较为系统地“窥探”大湘西文化。从创刊至今,时间过了六年,副刊出了百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编辑作者的辛勤耕耘,在广大读者的关爱下,这份颇具特色的文化副刊今天已成为本校学子了解湘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对外展示湘西文化的亮丽窗口。
  百期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本土文化”将保持原有的特色,克服过去内容的零散、随意和浅见,加强其系统性和严谨性,加强其历史的深度和厚度,突出服务性,办出新特色。众人拾柴火焰高,“本土文化”期望能得到更多市县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不断提高编辑出版的质量,为挖掘、弘扬、宣传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今天,在创刊百期的特别日子里,《本土文化》得到了校内外部分专家教授胡炳章、田茂军、杨瑞仁、隆名骥、杨庭硕、刘兴禄、刘祖武、陆群、彭梁心、解黎晴、黎代华(排名按来稿先后)等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在百忙之中撰文赐稿,提出了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刊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登包括这些专家教授所赐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同时,本报拟将百期所发文章编印成册,请所发文章的作者有不同意收录者于11月30日之前或电告或信告本报。本报将尊重作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