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掐指算来,2010级新生来到华中大校园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作为班主任的我,却在心理上晕染、放大了这段时间。这并不是因为在带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煎熬、漫长的感觉,而是因为这个由90后组成的Huster群体,用他们的点点滴滴增加了时间的承载、沉淀了我前所未有的心情。
应聘本科生班主任之前,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在面试过程中,我客观地陈述了自己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劣势,复读一年、西部支教一年拉大了我与华中大新人的“代沟”。拿到新生名册后,原有的顾忌更是有增无减,他们中年龄稍大的也是1990年出生的,大多都是1992、1993年的。用辅导员老师的话来分析,作为一个由90后组成的群体,它有着更为特殊的特征。他们是受过良好基础教育,可以堪称精英的一群人,同时,他们也是在家庭条件、主观认知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群体。
为了做好迎新准备,我仔细查看了所带班级的学生信息,默记每个名字,了解每个人的籍贯、特长和获奖情况,然后凭着自己的想像在脑海里勾勒出每个学生的外形轮廓和性格特征。
没有想到,开学后没几天,我之前所有的紧张和顾忌便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慢慢消失了,反而和他们有了姐妹兄弟般的情谊。90后的他们,有着掩饰不住的青春活力,大方活泼、眼界开阔、充满好奇,再加上网络、媒体提供的丰富讯息,让他们有机会提前了解大学,并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早做准备。
其实在真正迈入华中大校园前,很多人都看过“根叔”的毕业致辞,对于大学,他们的懵懂、好奇少了些,选择、规划多了些。同样是来自四面八方的Freshman,他们大多都带着清晰坚定的梦想而来,比如要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要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学一门小语种;要修建筑规划、财经金融的双学位;要担任学生干部,进入学生团体一试身手;要加入对外汉语志愿者行列,传播中国文化……90后的他们,独立能力不容小觑。才进入大学没几天,就有不少人买了等级考试模拟题,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做起了规划,还摸清了吃穿住行的路线,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了解了周围的新环境。随着校内各种活动的陆续展开,他们的竞争力和团队意识也逐步显现。在以定向越野方式逛校园的“心动校园·我来看”活动中,他们自行设计路线方案,不顾炎热一路奔跑,圆满高速地完成了任务。
此外,他们的互助意识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一位河北的男生像个“小大人”一样叮嘱我,希望学院能为家庭贫困的室友提供帮助;军训期间有位女生晕倒,邻班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的女同学拨开慌乱的人群,背起病员直奔军训急救点。这两件事,让我不禁对90后的Huster竖起大拇指。
对于90后的他们,父母、师长或许还有些担心,然而他们已不再是被“非主流”限定的群体,认知和判断能力正在逐步成熟,规划和脚步也在逐渐清晰。相信青春洋溢的他们,一定会给我们的校园带来新的活力。(作者单位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