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校园北扩与南北有别


  在大礼堂的后面(北面),原有一长排平房。而这一排平房,就是原来河大校园的北部边界。解放以后,河大学生人数猛增,原有的校园已显得局促。特别是学生宿舍,更为紧张,所以急需扩大校园建设。
  本来,根据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规划,当省府由开封迁往郑州时,河南大学也要一同搬迁,并已在郑州选好了新校址,地点就在今天郑州市的大学路。正如《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一书中所说:“许多老郑州人都知道,郑州现在的‘大学路’,上世纪50年代叫做‘河大路’。”(张清平著:《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第19页,大象出版社出版)虽然该书的作者对这一情况的解释并不确切,但却明白地记录了当年河大要在郑州建造新校园的这一历史事实。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河大最终留在了开封。
  在当时,扩大校园,主要是向北面发展。因为当时河大所处的环境是:东临古城墙,南面是一大片湖水,西面紧靠惠济河,这三个方向根本没有开拓的空间。校园的北面当时是森林公园(后改名为铁塔公园)。公园的大门是一个高大的木牌坊,上书“森林公园”四个大字,地址就在今天河大的西大门附近。当时森林公园里树木比较多,虽不高大,但很稠密。树林中设有很多茶几、躺椅,以供游人饮茶、休息之用。为了建造房屋,师生们首先将一些树木刨掉了。
  由于当时学校准备往郑州搬迁,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经费紧张,所以当时所建造的房舍都具有临时性质,一律是简陋的房屋。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全体师生在课余都要参加义务劳动,帮着刨树、搬瓦。当时的房瓦都是用水泥制作的,呈平面长方形,未经烧制,质地很脆,极易破碎。所以当时学校为了鼓励大家多搬瓦并防止打碎,特制定了搬瓦记分的办法,即多搬多记分,但每打碎一片,都要扣掉许多分。由于那种瓦在搬运中极易断裂,所以尽管大家都是小心翼翼,但每次劳动的结果都不佳,得到的却往往是负分,但大家的劳动热情丝毫不减。
  校园北扩的结果,是建成了一大片平房。由东往西,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大排房区。而每一大排房区里,又有许多排。如甲排房区,由南往北就有甲一排、甲二排、甲三排直到甲九排等九排平房,而每一排都有十来间房。其他各排房区,也大都如是。根据有关统计,当时总共建造了428间房。
  解放初期的校园北扩,奠定了如今河大明伦校区北半部分的基础。而本来准备短期住用的那些新盖的房屋,由于河大最终没有搬迁,却一直使用了数十年。这样,就使河大的校舍长期形成为南北两重天的景况:南边是漂亮、雅致的古典建筑,而北边则是一排排色彩单调的矮平房。所以当时学校里流传着这样的戏言:“南边是社会主义,北边是过渡时期。”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校园南北两部分情景已无高下之分,应是携手一同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