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太多值得敬仰与感动的东西
今年暑假,我的良师益友———来自美国的J和M夫妇———再次游览我的故乡,四川省资中县。资中是历史文化名城,而我的故乡铁佛则是一座省级文化古镇。虽然名头不小,或许地隅偏远,知道的游人并不多。J三年前就曾随我游览过那里,对那里的景色、古建筑、历史文化念念不忘,这次在我的邀请下,他又携着妻子,扛着重重的单反相机、长镜头和三角架,与我再度“还乡”。这次游览的景点对我和J来说是故地重游,然带着更多的理解与对时光荏苒的情绪,自别有感慨;至于M则是初次游访,新鲜、新奇与震撼并重。
回乡之前,父亲就告诉我,这一次一切都由我自己安排。我有点埋怨父亲的不理解,却一咬牙,说我自己安排就自己安排。车在家乡“古镇”的牌子下刚停了,就看见父亲在车外等着我们。如第一次一样,这次重游的所有路线、时程安排、交通工具、食宿等等,几乎全部都是我父亲亲历亲为,其中操劳让我看在眼里,感慨万分。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是游览家乡的古镇、深入溶洞内部,还是攀登当地文化名山重龙山,父亲总是紧紧跟随着他们,时刻注意着他们的安全———这些对外地人、外国人看来新奇不已的地方,父亲已看了整整五十四年;我和JM用英语自如地随时聊天,父亲却只能通过我翻译转告他们抓紧时间,不然在天黑之前看不了更多他们认为好看的地方。当我和JM观赏原滋原味的摩崖石刻、拍摄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驻足于古色古香的老街时,父亲会在确保他们安全的情况下,在旁边静静地坐下或者蹲下,点起一支烟,说你们慢慢看吧,我等着你们。
两天紧密的行程让外教带着新奇、满意与感谢高兴而归,我却知道父亲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曾经天真的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地处理好一切事情。回想这几天,如果没有父亲的张罗、安排与付出,我该面临多少困难与头疼的问题。离开家的头一天晚上,与父亲谈心,父亲问我JM夫妇以前是不是帮助过我。我说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我,后来我们却成了朋友。父亲说,我就知道。这件事我没有对父亲说过。如果是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恩本该我来报;如果是友情,这一切也该我来打理;父亲却用他无私细致的爱让我感动得落泪了。
读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说小时候上学时“最喜欢天上落雨”,若穿的是布鞋,以怕湿却鞋袜为由,可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可以故意在积水最深的地方淌过去。可以看涨水时河中各种有趣的事……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下雨时南方农村小路走路打滑的泥泞,涨水时在河边走不小心跌入河中把衣服打湿的懊恼,还有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长长的通往学校的路。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有沈从文那种心境,该平添多少乐趣。后来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关于他的文章,知道他曾在北大旁听过,在最困苦潦倒的时候受到过郁达夫的鼓励与帮助,最后成了北大三尺讲台上的教授。他的努力与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也让人敬仰么。
在国家图书馆展览馆里参观唐卡艺术展,那辉煌卓绝的艺术画,那古老神秘的传说,那源于空灵、深邃的青藏高原的瑰丽文化,让我对创造这些文化的人顿生敬畏。他们怎样从雪域高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在另一个神秘的世界敬仰着敬畏着美,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同样令与他们未曾谋面的人感到震撼。
我对宏大深远的事物敬仰,我也对细小温馨的事物感动。也许,多了这份敬畏,也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努力,少了一份懈怠;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