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遇见少年维特


  暑假,徜徉在图书馆中,无意间邂逅了少年维特。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不得不疑惑,我们是否真的不曾见过。只是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没读过又不太厚的书,以打发空闲的时间,于是,我穿越236年的时光隧道,遇见了维特。
  虽然早就耳闻歌德的这部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划时代”这三个字对于少年时代的我,不过一个虚词而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那时确实读过几本厚重的外国名著,掩卷之际往往自叹道行太浅,不称我心,所以过目即忘。反倒是童年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让我铭记至今。在象牙塔中,开始重新审视维特的烦恼,开始重新读歌德。
  正如维特心爱的姑娘绿蒂所言:“我最喜爱的是这样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重新发现了我自己的世界……它自然不是个天堂乐园,但总是个形容不出的幸福的源泉。”
  细细品读,不时有撼动心灵的语句跃然纸上,让我不得不惊叹当年二十几岁的歌德对人生竟然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力,即便是放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可印证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死亡依旧是那样一个自然且不能违背的过程,所有发生于这过程当中的喜怒哀乐、矛盾冲突、情怀与感悟都不曾有本质上的改变。世间某些事情,就像歌德借维特之口说的:“不管我数的是豌豆还是扁豆,归根结底,还不都是一回事?”百年来,人类的进步也不过是更新一代又一代数豆子的工具与方式,而豌豆还是豌豆,扁豆还是扁豆。
  “反正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鸡毛蒜皮,一个人为了别人忙忙碌碌,争名夺利,不顾到自己的热情和需要,他永远是个傻子。”对于这样的感悟,在我们没有为别人忙碌过以前,是无法深有体会的。就像我们听到出家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样,是对所有拿着屠刀之人而言。屠刀只是个符号,象征名与利、贪与嗔以及诸如此类不良思想与行为。对于没有经历过甚至向往不良之美好的年轻人,往往难以被阅历丰富的长辈说服,其根本原因与“屠刀”拿起和放下的感受有直接关系。
  也幸亏少年时代的我没有遇到维特,茫然躁动、懵懂叛逆又多愁善感的青春烈焰一旦被他点燃,不寻短见也难免落下个抑郁症的毛病。同样读别人的思想,不同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领会。忽然想起诡异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那些跳下去的同龄人从维特的这句话里想到的是什么?是“人生既然不过是鸡毛蒜皮,给人打工岂不是辛苦奔忙却为他人做嫁衣,这样的人生还过着有啥劲呢,做这样的傻子还不如去死”吗?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不会像一本平装书安放案头,万事万物都是立体的,且不是绝对的,听别人讲话,读别人的思想,都要运用辩证思维,除非只为单纯的娱乐、搞笑,那就一笑了之,然后,继续数你的豆子。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着实花了许多笔墨描绘大自然的瑰丽、生活的美好。因为即兴绘出一幅趣味盎然、未掺入个人想象的兄弟友爱的画,他决心:“今后一切都要听从大自然的安排。只有大自然才是瑰丽多彩、永不枯竭的,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并有了这样的感悟:“不管人们怎么说,一切规章法则破坏了自然界真实的感情和真正的表现!”当他观察别人的生活状态,“看到每个知足的市民如何灵巧地把自己的小花园布置成一个乐园,也看到那些不幸的人如何不屈不挠地负着重担喘息地向前迈进,大家全都盼望多看一分钟太阳的光芒———这样的人是心地宁静的,是从自己心中创造他的世界,并且因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幸福。
  他不管受到怎样束缚,心中始终蕴藏着甜滋滋的自由感觉,知道他随时都能脱离这个牢笼。”这样的美好世界,只有内心安宁,胸襟开阔之人可以享有,像维特这种陷入病态的情感泥潭而自我终结年轻的生命,显然不是歌德所提倡的。
  歌德用自己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塑造了他自己没有选择去做的维特。或许在他当年的潜意识里,有过维特式的自我毁灭冲动,但他终究战胜了心魔。我,以及我周围的一些人,也曾经或正在经历少年维特的烦恼,也一再地与自我的心魔作着斗争。烦恼与心魔或许不会只存在于你我的青春时代,亦不能消散于日渐成长的岁月风尘,但不懈的斗争必会磨损他们,从锐角磨成钝角,从菱形磨成圆形,从有磨到无。倘若,人生只有一种值得付出努力去争取的成就,这个磨砺的过程与追求的结果正是值得我们为之活过的。
  突然之间,发现原来我们离维特那么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