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认他乡是故乡
那一年,故乡的桑梓终于枯了,朽叶在风中竟也忘记了归根,残风的簇拥下它望断了苍山与泱水的思念,于是明白--
江湖即是天地,天地即为我心。
(一)
每年的春节都在不断变化,如果没有了爆竹,没有了各式各样的庙会,兴许也少了几分本应浓烈的喜庆。但惟有那如期而至的春运之潮从来都不曾打烊。
那些神色倦怠的人们总是这样坚持着,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还生怕耽误了行程。
匆匆,是候车室里渐渐麻木的报站声,指引着这一次厚重且神圣的迁徙。
回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已不仅仅是一次御寒的鸟之迁徙,而是一次浩大的灵魂的回归。一年的辛劳,一年的付出,似乎都只为了在这最后的旅途中打上一个"值得"的印证。
因为有家,所以漂泊。
(二)
那个叫托马斯的人站在苏黎世的街头终于明白了生命之轻下所掩藏的厚重。米兰·昆德拉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他乡没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面容,无法用自幼就熟练掌握的母语与人交流。
于是,疏离。
紧接着,回迁。
托马斯问自己,非如此不可吗?
是的,非如此不可。
(三)
纵然如是。这种不懈的归途,当真可以指引灵魂的归属吗?又或者,这只是一次借以慰藉的葬礼。
他,是年少出征的青年。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他,是沽取功名的士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只是,前程悠悠,他们是否望见故乡的桑梓,那一年落叶的枝头,是否已有了春天。
又或者,此刻的春天里,他们也已不再是守望那桑梓树桩的故人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们从这里打马而过,曾经的根系早已在离去的那一天腐朽了前世的容颜,此生的他和她都成了没有根的浮萍,没有了回归的理由。
从此,因为漂泊,所以有家。
(四)
如果赋予家一个具象的意义,那么它应该是大年三十里的一簇炉火,是火炉边围坐的父母,是摇篮里熟睡的孩子。
如果家里不再有炉火,不再有父母和孩子,便也不能再称其为家了。
北归的大雁,不是回家而是在找一个家,一个可以在纷扰中栖身的家。
(五)
《卧虎藏龙》里,罗小虎追着玉娇龙一路向东,直抵京城。抵达结束时那最后的画面里,娇龙纵身跃入宁静的山渊。
她说,许个愿吧,小虎。
小虎说,一起回新疆。
游移的云层在小虎的声音里浮动成了天山之巅终年不寐的积雪。
(税务学院 08注会 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