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特殊的旅行





   □ 韩明儒
为查阅科技资料,我乘动车组沿郑西高速铁路来到古都西安,走进了风景优美的西安交通大学,跨进了雄伟壮丽的钱学森图书馆和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一个城市引为自豪的名片。西安交通大学是古都西安的名片,也是我国大西北,乃至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名片。我对西安交通大学仰慕已久。1966年,我即将高中毕业时,一位在该校上学的亲戚给我寄来一张西安交通大学的招生宣传画,希望我报考西安交大。一个在小县城上学,没见过大世面的青年,被宣传画上高等学府美丽的校园景色所吸引,我下定决心,报考西安交通大学。然而,没等我们毕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废除了高考,没能到西安交大上学,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漫步在美丽的交大校园,仿佛在读一部厚重的科技文化历史的典籍,令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西安交大是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入选“985工程”的9所(2+7)高校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称九校联盟,公认为我国最顶尖的大学,被确立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重点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位于西安市繁华地段。跨进颇具特色的弧形交大校门,就像跨进了知识的殿堂,让人感到特别的神圣与庄严。正对大门是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楼前是一座万紫千红的花园,花园正中是一座小塔,名曰“思源塔”,教育学生要饮水思源,报效祖国。沿校园的中轴线,教学大楼往南依次是喷泉水池、飞翔塔、钱学森图书馆、思源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大的19个学院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体育馆、运动场,几十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列在中轴线两侧。校园里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林荫大道,樱花大道,美不胜收。
  学校北大门对面,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宫殿——兴庆宫遗址。1958年,西安人民为迎接交大西迁,特地在此处建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园内有兴庆宫龙池、兴庆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大同殿、沉香亭等众多唐风建筑,和湖山秀水的园林相结合,景色非常迷人,是交大学子课余休闲的首选之地。
  “钱学森图书馆”是西安交大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设计风格新颖,高15层金字塔式宏伟壮观的大楼,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累计藏书447万册(件),报刊10053种,现刊4089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52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8639种,电子图书107万册。科技资料应有尽有,供人查阅。
  西安交大的百年校史中,培养了150多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近百位知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成为最受崇敬的交大校友。当然,最著名的科学家是钱学森,最著名的政治家是江泽民。江泽民于1989年9月、1993年6月、2002年3月和2009年7月先后四次,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2009年6月5日,温家宝总理视察西安交大,在钱学森图书馆与交大师生亲切交谈,称赞“百年交大,永远年青!”。
  我此行感受最深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工作。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知道他们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项目、人才和平台的良性互动,科研成果获奖成绩斐然,“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25项;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这对于地处大西北的西安交大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也是我们河南科技大学需要认真学习的。
  我爱西安交通大学,更爱我的母校河南科技大学,愿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母校的科技工作添砖加瓦。衷心希望母校学习西安交大的成功经验,更快地发展壮大,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