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冰老校长在作报告

我校研究生院揭牌仪式

教育部、甘肃省政府重点共建
兰州大学协议签字仪式

原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

我校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

我校2007届学生学位授予仪式

我校重奖教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我校百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启动

2009年9月20日上午,我校建校
100周年庆典在校本部隆重举行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兰州大学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扎根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1996年5月,兰大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2001年9月,兰大开辟并正式启动了榆中校区,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2001年12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兰州大学的协议,兰大进入了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2002年4月,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大。2004年11月,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大:依托“2ll工程”和“985工程”,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大举措,兰大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新的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1996年开始,兰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建设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截至目前,兰大校园面积达到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8000人,有专任教师18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7人,两院院士13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有85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4篇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始终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7年、2008年,学校共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如今,兰大已成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基地和重要力量。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大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和学风,铸就了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为核心的精神品质,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道路。“兰大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品质;“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大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风雨百年萃英路(五)
大浪淘沙 兰大现象
串场5:有道是,不到西北不知中国之辽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在中国西北干旱的土地上,有一种植物叫做胡杨,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而兰州大学就像这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一样,在中国西北干旱的土地上,历经百年风雨,愈发雄姿傲立。由于中国西北自然条件恶劣,办学历来都比在东部要艰难很多。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大批的高等教育人才都涌向东南沿海地区,兰州大学遭遇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人才流失。学校研究历史的老师告诉我们说,毫不夸张地讲,离开的人完全可以再建一个兰大。即便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即便是面对诸多的不便,兰大人依然用他们的坚持,默默地用知识滋润着西北的土地。
解说:1978年底,兰大校园里突然多了一个陌生而忙碌的身影,不高的身材总带着一副深色的玳瑁眼镜,言辞不多的他略带一些河南口音,知情人会告诉你,这是从清华大学新调来的校长———刘冰。
解说:刘冰自称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校长,于是在大学工作也成了一种学习,在两个大学工作过的他便上了两个大学。初到兰大的刘冰面对的是一个处在过渡阶段的烂摊子,十年文革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在平反冤假错案中刘冰遇到了一个难题。
刘冰(我校原校长):这个老同志,他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们还相信那个兰大去调查,那是文化大革命当中的调查啊,就认为那个人是汉奸、特务,就这两顶帽子就是不同意平反,我觉得应该平反,不能还抱着文化革命的那种“左”的思想,怕右,不对,要平反,他们就不同意。
解说:平反工作僵持不下,省委打电话给兰大,催促兰大作出决定。
刘冰:我说咱们这样,针对老同志这个问题,你们看怎么办,你们如果说坚持你们的意见写上,我说我坚持我的意见我也写上,报告省委由省委最后确定,要不省委老等我们啊,我说谁对谁非,我说将来会知道的。后来他们说那就给他平反吧,平反了,平反现在越来越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解说:平反工作最终顺利展开,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组建一个关系兰大发展的领导班子,而刘冰入主兰大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动静,于是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省里的领导、有关部门,纷纷前来打听,顺便推荐“合适人选”,刘冰不为所动,他心底已经有了一个好主意。
刘冰:我想了个办法,搞民主推荐,我那时是头一次搞民主推荐,过去我也没搞过,也没有听说过,摸索,我提出来让他们投票选这个,党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我说你们别管我,你们愿意投谁就投谁。
解说:票选的结果出来了,辛安亭、聂大江、崔乃夫等人榜上有名。刘冰一看,这些人正是文革前兰大的老班底,于是他按照名单给教育部打报告,任命很快批了下来。兰大工作顺利展开。此时工作顺风顺水的刘冰,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
刘冰:79年,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央组织部打电话通知我叫我去参加这个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我感觉,怎么叫我去参加这个会,后来我才知道是让我在那个会议上介绍这个民主推荐的办法,你怎么搞的。
解说:有人说,刘冰在兰大工作的五年,是兰大发展最快,成绩最多的五年。然而刘冰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数代兰大人厚积薄发的基础,得益于兰大人“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
解说: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由沿海吹向全国各地。伴随着一声“小平您好”的亲切问候,中国步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一时间人们仿佛丢失了当初的理想与信念。此时的甘肃由于历史原因和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兰州大学也不能例外。
周绪红(我校校长):我觉得兰州大学在西部办学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的问题,因为这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东西部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的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才的流动都比较自由。
解说:兰大在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国内不少院校派专人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许以优厚待遇“挖人”。仅1983到1985年间便向东部流失了111名教师,其中有大量的骨干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流失的人才足以兴办一所同等规模和实力的大学。于是,有人质疑“兰州大学是否垮了”。
周绪红:在人才问题上,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人才,我们自己也培养了一些人才,我们留下来的人从这个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完了后到国外做合作研究,再回来从事教师的这样一个职业,这样一批人留下来以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我们采取一些措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引进了一批院长,这样在我们兰州大学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尽管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兰州大学这几年发展是非常好的。
解说:2003年6月,《科技日报》用三个长篇新闻对兰州大学进行了报道: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投入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兰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全国前茅,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几名,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兰大一直排在前列。对此,中国高教界将兰大人这种勤奋、求实、进取、创先的精神喻为“兰大现象”。
解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百年来,一批批奉献西北,扎根西部的学者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带来了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兰大兴盛相伴,与自己事业同生,这是兰大学者最为本质的性格。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对科学知识永恒追求、对培养学生倾尽全力的学者,兰大才抵挡住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流失的狂澜,开拓了兰州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
风雨百年萃英路(六)
特色跨越 胸怀天下
串场6:从当年萃英门的至公堂到今天横跨了六个校区,占地四千亩的综合性大学。兰大已经走过了整整100个年头。在这100年间他和中华民族一道,经历了清末、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如今又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同时它也深深经历了甘肃、西北乃至全中国,从苦难中崛起,走向文明、富强的沧桑巨变。可以说兰大浓缩了西北近、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整个历史。兰大人常爱说,其实啊,兰大的特点就是六个字,那就是“勤奋、求实、进取”,这再朴素不过的六个字平实却又厚重,它穿越了百年的时空,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兰大人的血液里。
解说:早在国立兰州大学时期,兰大人就已经从四十余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服务西北,建设西北”的意识。《兰州大学校讯?发刊词》中曾经这样写道:“研究西北实际问题,了解西北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兰州大学的一种重要任务;调查西北的宝藏,认识西北的真相,是兰州大学对于国家应尽的天职;提高西北文化之水准,培育建设西北之专门人才,均为兰州大学应负之使命。”
解说:组建于2002年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是教育部所属重点综合大学中的首家草业科学学院。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领域唯一的一位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草地农业的研究,他倡导将饲料作物的生产引入农业生产体系,通过粮、草、畜有机结合,建立起“土地-植物产品-动物产品”生产链条,最大限度地生产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这种农业生产形式被形象地比喻为“藏粮于草”。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些地方大量的施化肥,土壤是越来越稀薄,施化肥生产东西也得不偿失,可以说是,而且还污染环境,你看太湖,你看滇池,面临污染,就是肥料都冲下去了,那不得了,如果是用草地农业的话呢,可以最少减少30%的施肥量,这个产量还要提高,我做的试验,减少施肥量30%,产量提高60%。
解说:在兰州大学,流传着一个剪草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院长黄建平。90年代初,事业一帆风顺的黄建平在美国相关部门工作,优厚的薪酬使黄建平一家三口过着恬淡、无忧的生活。但他却感到了一些平淡和无奈:“下班了,修理修理家里的草坪,日子很安逸,但很平淡”。这样的日子注定会在某一个结点转向。有次黄建平正在割草时,电话响了,没想到是导师丑纪范院士打来的:“一个挺优秀的人,老在割草,岂不是荒废生命,不如回来干些事吧?”
解说:黄建平考虑了很久,他内心的激情慢慢被点燃了。2003年,黄建平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回到了兰大。对于从事大气研究多年的黄建平来说,他深知甘肃有着独特的研究优势。
黄建平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实际上西北地区是研究大气和气候的一个天然的实验场,它既有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个气候变化在全世界,全球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过渡带,因为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么别人就是说,很难吸引人才,但是你把它转化优势了以后,你开展各种一系列的科研实验以后呢,有一些事业心的人呢他就会来,觉得在兰州呢,在这他还是能够作出很多贡献的,这种贡献在别的地方,他们要费尽千辛万苦来观测,是不容易的。
解说:说起兰州大学最具特色的研究项目,那莫过于由郑炳林教授主持的敦煌研究了。上个世纪初,当敦煌文献刚刚出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局面,别说敦煌保不住,整个国家都处于被列强窥视的阶段。到了“文革”时期,想进行敦煌学研究更是难上加难。一次一个到中国讲学的日本学者的一番话,深深刺痛了郑炳林的心。
郑炳林 (我校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当时请的到中国讲学第一个,做敦煌学研究嘛,大概是日本人,叫藤枝晃先生,从南开、北大这块一直讲到兰州,那么讲兰州这块呢,他中间讲了一句话,对中国学界刺激是比较大的,就是 “敦煌在中国,研究在日本”,那么这个是伤中国人感情的一句话。为什么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献大部分又是汉代的文献,我们为什么在敦煌跟前,为什么搞不过外国人。一边在反思,一边大家抱着一种爱国热情,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学术研究搞上去。
解说:如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被教育部列入人文社会科首批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国家目前唯一拥有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研究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郑炳林和他的同事们用行动实践了对理想的追求。
解说:近年来,兰大积极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及边疆跨国民族与国家安全研究,出版的“跨国民族研究丛书”、《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等著作,为边疆安定和民族团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杨建新 (我校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一方面是我们得天独厚在这个地方,民族地区,研究民族问题,没有问题,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再另外研究民族对我们国家的统一,边疆地区的稳定,都非常有意义。
解说: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这个实验室的主任———涂永强。涂永强在回忆兰大化学系发展史时,不时地提到朱自清、黄文魁、陈耀祖等一串兰大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老一辈兰大人从来不畏惧困难:没有实验室,师生们动手建造;缺少仪器设备,师生们共同研制;缺乏图书资料,师生们用手抄。正是这些努力才有了兰大蓬勃发展的今天。
涂永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没有很好的天平,没有很干净的试验室,那么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据说是买一些白布,拿来铺在桌子上,当成是一个干净的试验室来用。然后自己把自来水从黄河里面打了以后,是放到楼上,然后让它再流下来,作为冷凝水是这样用。然后把黄河的冰块运来以后放到地窖里面,作为冰箱用。
解说:1992年9月14日,涂永强博士获得199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这是自1983年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给西北地区的获奖者。2005年6月,涂永强教授获礼来优秀科研奖,他又是该奖项在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获得者。兰州大学创造了无数个西北第一。
解说: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6。以科学研究而言,据《科学引文索引》统计,1998年到2002年,兰大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两年来,兰州大学连续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在教学方面,兰大有4人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别奖1项、一等奖1项。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自2005年以来,兰大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每年都在两位数,远远高出比兰州大学规模大、地理位置优越的同类大学。
周绪红:一个大学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它的科学的定位,做好大学发展的规划。作为兰州大学来讲呢,我觉得还是应该发挥优势,突出他的特色。兰州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就是地域的劣势变为优势。所以我们兰州大学坚持“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同时也坚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这个独树一帜的意思就是特色发展。
周绪红:祖国再往西,就没有一所国家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了,也没有一所这个“985”的重点建设大学,唯有兰州大学才是。所以我想我们应该说感觉到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使命是非常光荣。
解说: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又是一年桃李芬芳,从实业救国的工程师到叱咤风云的政坛名流,在各行各业中,一代代的学子们不辱使命。以“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为办学理念的兰大人用他们的行动,实践着“偏居一隅,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串场7:10年前,当兰大人首次来到榆中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周围的群山因为寸草不生而被称作叫白虎山。如今在兰大人的悉心照料下,大片的荒地已经呈现出翠绿,“白虎山”也改名叫作了“萃英山”。兰大人正是用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毅力扎根在西北的土地上,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智慧都贡献给了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如今他们又带着百年的积淀和时代的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就像兰大的校歌里所唱的的那样:“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的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