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日本馆□郭长江
这个暑假的一项“必修功课”是游世博园。早就听说日本馆内有机器人表演,于是,很想去亲眼看看。
游园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事先进行了“预习”。为了避开高温和夜场入园的人流,我决定下午3点45分从家中出发,半个小时能到达世博后滩8号出入口。然后进园,坐世博大道线到底,由白莲泾出入口站下即是日本馆。
游园当天,情况正如预料的那样,我很顺利地来到日本馆,排在等候入馆的队伍中。但是,我马上发现,在“预习”的时候,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排队。眼前的队伍,绕来绕去的,几乎看不到尽头。虽说已近黄昏,但太阳依然很大,排队的地方没有遮阳,站一会儿就晒得吃不消了。尤其是队伍排了十多分钟,也不见向前挪动一小步,这彻底动摇了我的决心。最终,我选择了放弃。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第二次入园前,我对于排队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预备了饼干和水,在排队的时候同时解决晚餐;其次,带上一本可读性强的杂志,在排队的时候消磨时间;最重要的是,做好排4个小时队的心理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现在想来很有道理。经过这样的物质和心理准备,第二次排在日本馆前时,自己的感觉已经大不相同了,同时,还从排队中得出了特别的感悟:游客的素质真的很高,出乎意料。在我排队的时间里,几乎看不到有人插队;虽然天很热、人很多,但没有喧哗和抱怨,没有争先恐后,队伍秩序井然,安静有序。这是一段很特别的排队经历,虽然排了近4个小时,但是,一点也没感到疲倦,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如果平日生活中的排队都有这样的秩序,那该多好。
终于进入了日本馆。日本馆内最核心的展区是两个大厅,在第一个大厅里,展示的是未来日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居核心控制系统是一面可以跟随人移动的“电视墙”,确切地说,这是一面集互联网电脑、电视、可视电话等于一体的“智能墙”,看不到任何电器的实体、电线、遥控器等。“智能墙”能够完全根据人的动作,出现相应的功能图标,完成想要实现的功能,非常的神奇和方便。比如,主持人想打电话了,就从“智能墙”中拉出一个电话的图标,可视电话就可以使用了;主持人当场用一架小巧的“超长焦高清晰”照相机拍摄观众中的笑脸,经过“智能墙”,马上就能够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感到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更为畅通和快捷。
在这个展厅,最精彩的是机器人拉小提琴。一个略比成人矮一点的白色机器人,一手提着小提琴,另一只手向观众挥舞着,从幕后走上舞台。随后,它拉起了小提琴,只见它的左手手指灵活地按动着琴弦,右手手臂来回摆动着,和真人拉小提琴的姿势一模一样,一曲悠扬动听的中国民乐“茉莉花”随之响起,一曲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第二个展厅是一个大剧场。舞台上,两个演员开着未来的汽车———看上去像一个老板椅,把人半包裹在里面,没有方向盘,左右扶手处应该有操纵杆,在舞台上行进、转弯都很自如。
环顾舞台的环境,它是按照日本传统戏剧“能”表演的剧场设计和布置的。一边是现代感十足的未来汽车,一边是意蕴深远的传统戏剧剧场,两者并不冲突,很好地结合在一个空间里,这正是日本社会解读和安排“传统”与“创新”的独到之处。
在这个舞台上,青年戏剧演员表演了一段多媒体剧———朱鹮的故事。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Nip-pon”直译为“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数量急剧减少,先后在俄罗斯、朝鲜、日本灭绝,而成为中国特有物种。为了让日本人重新看到朱鹮,中国政府赠送给日本一对朱鹮,从此,以朱鹮为纽带,引出了中日两国科学家和人民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多媒体剧以此为背景创作,呼唤人们保护“最后的朱鹮”。
退出剧场,日本馆的参观就算结束了。我看了一下表,从下午5点30分开始排队,到参观结束,将近5个小时。此时,正好听到一个年轻的父亲在问身边的孩子“你认为花这么多时间看日本馆值得吗?”孩子没有回答,我看到他的大眼睛专注地看着前方,那里呈现的是那台“超长焦高清晰”照相机拍摄的观众们一张张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