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胡同游


  旧日的皇城故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城边的胡同民居 也在慢慢消失,如今的北京俨然是一个大都市了,充满着钢筋水 泥的森林,还好,除此之外,还有幽幽的深巷胡同可以让我们亲 近慢行。
  北京的胡同大大小小有几千条之多,北京民谚有云“有名胡 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 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据人介绍,北京胡同中最 值得欣赏品味的应属后海那一片的胡同。在后海,既有深宅大院 的王府,也有古朴小巧的四合院;既有曲径通幽的胡同,也有杨 柳依依的湖岸;既有坐着小三轮探幽寻古的老外,也有在酒吧里 高谈阔论的本地客。漫步其中,历史和现代时空交错,那是一种 享受。
  这个十一假期终于决定好好地游一遍后海边上的胡同,用 心去感受那个神奇的地方。今天,从鼓楼西大街往南走下来,我 们摸索着从这个胡同穿行到那个胡同,我们走进了幽深但却并 不安静的一条小巷。在那里,我们默默地感受着那不一般的氛 围,虽然已没有了作家汪曾祺所说的:“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 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 龙,总是安安静静的。”但我也尽力地去想象着吧。
  今天的胡同早已不是安静可形容的了,虽然今日也没有了 京味十足的吆喝声,留下的不多几辆小车的出入,和高高的静默 的墙壁,门也不再对我们开放。凌乱的胡同里杂碎异常,虽然没 有太多嘈杂声,但给我的却不是安静,伴随着轰鸣声,只觉得味 道不足感觉不对。
  走到胡同的深处,一棵苍天大树从四合院里探出头来,青葱 绿叶尚未迎来萧瑟的秋风,于是借着阳光的魅力将自己照射得 万般绚烂。于我而言,游胡同便带着了一种敬畏的心情。因为现 在的我有一个不成气候的想法,那便是成为一个自由的文化学 者。在这里,我感受着古老的气场所带来的逼迫。胡同,让我想到 了曾经那些住在胡同里的和胡同边上的或是与胡同有着千丝万 缕关系的文化名人,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齐白石、冯至、周 作人、叶公超、卞之琳、朱自清、曹禺、林徽因、启功,太多太多。更 因着这几百年来的传承,这里的胡同有了自己独特的气息,虽然 我的鼻子闻不着,但是我的心灵感受得到。
  时不时,你可以看到旧房檩断砖墙。在胡同交叉的一角,你 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胡同,你觉得那是一种无名的享受。北京的 胡同在消失、没落,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一些四合 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在胡同边、在四合院里,你可以看到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 人凭吊。胡同虽然没落了,但是那一份感情那一份积淀仍然传递 着。在四合院的门口,还可以看见仍显现在门户上的门档,门档 个数的多与少即说明了这一家的身份地位。门枢边上总有一个 圆的或是方的石头,一般方的表示文人用的书箱,故而一般是文 官的宅子;圆的呢,便是武官的宅邸了,因为那表征的是一个战 鼓,大多是两侧而立。门边或可看到石狮石虎,均为兽中之王,凶 猛威武而毫不畏惧任何禽兽,由其看家护院,以作镇宅之用。
  汪曾祺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 受。老舍先生也在《茶馆》里借王利发之口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 民”,他们都说忍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他们这么一说,初想 时我倒觉得真有那么个意思;但是再仔细一想,凭借这一个个四 合院与一条条胡同又岂可一言以蔽之?也许北京人在这里耳濡 目染,但是北京是在变的,谁能保证北京的文化、北京人的心仍 像胡同民居一样亘古千年呢?
  我们行进着,目不转睛盯着胡同延伸的方向。可悲的事情 来了,我看见了蓝色围栏所阻隔起来的拆迁区,不知道是不是 真的,早先时候曾听说二环以内的胡同要被夷平,然后建时间 广场。我不敢相信北京市政府的这般决策,我只是祈祷着这不 是拆迁而后建,我只希望是稍微平整路面,修复破败的街区。不 要去破坏那些老旧的照片, 否则那将是一种记忆里的东西了 吧!继续走,看到胡同里有的墙上贴着的预警提示“防贼防火”, 也有杂七杂八的小广告,虽然这是被禁止的,但依旧满墙皆有。
  忽到一处,斑斑驳驳的,我们可以看到残败的迹象,再看那 老旧的电线杆,几根电线交错开夕阳的光茫,晚霞再伴着北京的 平房古民居,那种感觉真是美妙至极。然而,现在后海边上的那 几条有名的胡同几乎都占据着商业的气息,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 怎样的世界, 已经脱离我脑袋中所期盼的那般破败但却美好的 景致。汪曾祺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 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 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看看后海边上的那些个胡同, 两边都是店面,或是小吃店、茶楼,或是纪念品店、服装店,各种 各样,商业经济已经渗透到了胡同的五脏六腑,我不知道,毒已 攻心,是否还有救药,抑或,胡同真的要淹没于这个浪潮之中。
  胡同,以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四合院,他们永远都是休 戚相关的吧。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地域 人文风貌的象征。风雨中更造,岁月中剥蚀,虽然使大多数失去 了往日的光彩,但院落街角上的一砖一石仍能唤起人们对历史 的追忆,对京城足迹的追寻。它们将我们带入了北京的记忆之 中,让我们重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作者为新闻中心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