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祷告,还是静心,都让人感到静谧。
黑与白,城与市
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张切斯特的图片,有点动人,于是决定前往一观。它号称有将近2000年历史,世纪初罗马人便来到这里建立堡垒。不过,这点已经不能打动我,以罗马风格著称的巴斯(Bath)已经去过。它号称有千年历史的教堂能比约克主教堂(YorkCathedral)更使人震撼么?可是,还是决定去,因为它那“黑白”分明的建筑。
从切斯特(Chest)火车站往市中心走去,“黑白”逐渐映入眼中。这些建筑建于维多利亚时代,颜色都是黑白相间,一般是两层,一排一排的,因此被称为“therows”,这些房子现在都在使用。于是我一边逛街,一边欣赏着这些建筑。在英国旅行很有意思,他们的历史建筑除了危楼,大部分都在使用,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不会那么刻意与造作。虽然这些历史建筑仍在使用,但是都保护得很好,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惊奇。
最为有意思的是切斯特的城市结构。城市四周被城墙围着,类似一个不规则长方形,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门,城外一条河蜿蜒而过。到达东门时,我脑中冒出“玄武门之变”,因为它的结构跟中国古代的“城”非常相似。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不同的。“城”是政治、军事中心,四面围上城墙,不同的行政区划就是不同的“城”,如京城、省城、县城,古代行政区划只到县一级。城内不事生产,“市”专门从事交易。一般,“市”在“城”外,“市”连着“城”,“城”带着“市”,有“城”就有“市”。唐宋,城里开始允许设集市,但是地点与时间都有严格限制。明清随着商业的发展,它的限制也越来越松弛。“城”与“市”的并称,表明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切斯特的城市结构,让我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站在城墙上,我想象中国古代“城”与“市”的合流。
沿着城墙走,可以到达切斯特不同的景点。最先到达东南门,映入眼帘的便是1897年纪念女王的钟楼。往北行几十米,就是有千年历史的切斯特主教堂。中世纪,它是本笃会修道院,现在是切斯特郊区的主教堂。与约克大教堂的明亮、宏大不同,虽然它也很大,却显得陈旧。它保留着英国最古老的宗教法庭。以前在课本上经常看到宗教法庭,我以为很大很大,没想到很小,黑木桌子摆在中间,四周是狭窄的座位,在其前方一个高台突出出来,估计是主教坐的地方。不过,宗教法庭总要搞得秘密一点,不能太招摇。
左面的墙壁绘满宗教画,还好我看得懂。它由四个人物组成,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以利亚,每个人物涉及三个圣经故事。于它相对右边,色彩斑斓的威斯敏斯特窗分外抢眼,与一般的圣经故事不同,它是一些抽象的线条,表示教会的延续与变化。参观的人不多,他们参观一段后,便找个位置坐下来,闭目。无论是祷告,还是静心,都让人感到静谧。教堂分布清晰,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会被提醒这是哪个世纪所建造的。看过这么多教堂,没有一个教堂的历史轨迹像切斯特描述的这么清晰。教堂外面,就是一个花园,一些人将午餐带过来享用,有些人带着孩子来戏耍。松鼠与鸽子一点都不怕人,都差点没在我镜头前面摇头晃脑了。
让我印象深的另一处是Grosvenor博物馆,它并不大,三层楼,免费。这里收集了一些古罗马的物品,展现了自然变迁的历程。从展品来讲,并没有制胜之处。然而他们给孩子们开辟了一块天地。孩子们在罗马展区描绘古罗马的服饰、武器,父母协助他们做成剪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变成了幼儿园的老师。看着这些,我不禁想到英国的许多城市所展现的那些迥然不同的风格。英国各地都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因而很多地方都各具特色。
绕过邮局,再次走上沿河的城墙,欣赏在水上自由飞翔的鸽子和不远处城堡的尖塔。一对满头银发的夫妇,他们在城墙上指向远处的城堡,他们构成的景色比城堡更美。回头一望,便是罗马圆形剧场遗址,完全敞开,几个小孩在上面嬉闹,没有工作人员。英国式的自由在旅游中,更容易体会到。
天快见黑了,走回火车站,跳上一辆火车,回伯明翰去。“黑与白”是这个“城市”对我最初的诱惑,没想到还收获了“城”与“市”。
(作者系历史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