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 合
凌晨4点,启明星已经在天际散发异常明亮的光芒,一弯细细的月牙儿却斜斜地滞留在东方的黑幕上,白天葱郁的柿子树现在像一幅黑色的画,怪异地贴在天上,空气弥漫着黑夜特有的味道,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
窗外已经有人家亮起了灯———这个小镇就是这样习惯了过早出现的灯光。就像我早逝的姥姥。记得姥姥会在所有人还沉在梦乡里的时候麻利地收拾好凌乱的老屋,然后洗很多很多的衣服,去街上买回便宜的新鲜的菜,在那口大大的铁锅里煮好一家人的香香的米饭。小时候不明白姥姥为什么可以在我醒来的时候就把一切都准备得有条不紊,还傻傻的问原因。姥姥笑着说:囡囡不知道的,每天很早起来,才能闻到阳光特有的香味啊。在这个十八岁意外失眠的没有阳光的清晨,再次想起九年前离开的姥姥,音容笑貌都有些模糊了,而温婉的身影却越加美好。年幼的我自然不曾早起,但对姥姥的话一直是深信不疑。现在我知道了,那是父神独独赠于姥姥辛勤劳作的奖励。
如今坐在光影重叠的院子里,我闻到空气清新的味道,想起的却是属于老屋的年代久远的气息。老屋真的是很老了:泥土地被踩得严严实实,昏暗的光线将老屋定格成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家。通体的木质结构经年累月被蛀的千疮百孔,无论板墙、窗台抑或是楼梯都留下无数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孔洞。空气中的尘埃被透窗的光线一照,清晰地、散散漫漫地游荡在空中,不急不躁,像极了姥姥,经了岁月的冲刷和沉淀,变得稳重而迟缓。老屋的味道,陈旧,却带着一丝历史的甜香。
一阵凉风袭过,略有些寒意,吹得天上的云颤巍巍地移动,于是黑压压的云居然有了一些纯净的味道。不禁让我回忆起了有次在网上看到一幅人物画:一个古代的书生斜卧在榻上,神情寥落自伤。他宽大的袍服裹着单薄的身躯,衣服的褶皱都蔓延着一种古典而又熟稔的气息,颇有几分“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味道。这大概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底的审美趣味。平日里看着古人悲春伤秋觉得很是不可理喻,可是蓦然回首,面对一份“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怀,却还是突然之间就愣在了原地。或许小时候语文课本里那些少的可怜的古诗文,已经悄悄用它强大的韵律感直接越过文字表面的意义把一种灵气传至我们的内心,而这些韵律在这个清晨被慢慢的回忆起来了。
清晨确实有一股神秘的味道,让人清楚地回望过去,也给人思考的空间:我想着也许明天会到的故人,想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想着貌似光明实际未知的未来,想着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夜交接的这个时刻,安全感和光明感交错,让我不舍得离开,只是安静的想着,希望不要辜负了这个静谧的清晨。
半个小时一晃而过,沉沉的天色一点点变清明,透出了微微的蓝意,混合在黑灰色里,越发沉寂了。越来越快地,天变亮了,我已经可以清晰看见对面房子的瓷砖花纹了,树又恢复了绿意,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像极了这个由不得人的世界,带着无可阻挡的力量,自顾自地向前走去。不由自主的我们肆无忌惮又妥帖周全地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身边越来越亮,已经不能再用夜来形容了,仿佛闻到了那香味一点点黯淡,是的,清晨在吵闹的鸟鸣声中到来,那黑夜的暗香就一点点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