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航天人——
一朝壮志一生酬
孙颖


  别离故乡后,总会思念;别离母校后,难免怀旧。
  我总是那么清晰地记得,2004年,我初次踏入哈工大校门,初用惊叹的心感受校园里浓郁的学术氛围,人人都面带喜悦,满怀自豪,传颂航天学院的小卫星在群山环抱的西昌发射成功的消息。它不仅为我国2004年的航天发射迎来了“开门红”,也为初入航天学院的莘莘学子勾勒了对未来的无数美好憧憬。而知名专家马祖光院士逝世一周年的大型航天精神宣传活动让我自省。可以说,一入学,前方人生如崭新画卷般展开待我挥毫,远方座座前人攀爬的巍峨高山在等我仰望。
  是的,听说。一开始,我是靠听说了解哈工大航天的。听说哈工大的新体制雷达世界先进,听说哈工大为神舟号作出的贡献……听说了今日荣誉昨日功的种种艰辛,道不尽的辛酸和煎熬,赢得说不尽的成功和肯定。
  当然,不只是这些遥远距离的听说在感染我,也有许多近在咫尺的事迹在熏陶我。航天学院的刘建明在考研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时间冲突的情况下,在家人出于爱子之心的反对与病床上宝贵生命的期待中,坚定地给出了他的答案:“捐献是我心灵的选择。”没有血缘,难道就没有了爱心么?不是亲情,不是友情,不是爱情,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将一个患者存活的机率从零提高到超过50-60%,即使自己身体瘦弱,即使自己面临着考研的重大考验,刘建明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航天人,理当义无反顾,伸出援手。这样的感人至深,没人能不为此深深动容。
  90年的风雨兼程,哈工大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是傲人的成绩。沉甸甸的奖牌和证书并不是我们全部的信仰所在,航天精神和哈工大精神才是我们前进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培养出了一颗颗无私的心,保证了每一次临危受命的坚定坚持,它最终百炼成钢,铸就了我们心心念念的航天魂,凝成了我们执著无悔的航天情结。
  年年岁岁花相似,从十几岁的青涩走向二十几岁的成熟,从昨日的年少轻狂走到后来的谦逊沉稳,从满目新奇走到依恋之情渐深,伴着硕士生涯拉开序幕,我搬入了有中国“北方硅谷”之称的科学园,面对面,近距离地触摸到了航天项目的脉搏。
  没有一丝的骄奢之气,没有一丝浮夸的作风。在这里,每位导师、每位学生都伴着太阳起,顶着月亮归,加班和节假日的概念早已模糊。荣誉的概念也已经模糊,只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团队。每一次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航天人对父母妻儿的疏于照顾,凝聚的是数十年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承载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殷殷期盼。在这些航天人的心中,一定很想像电影《风声》中一样自白:希望家人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抱歉我对你们如此无情。是呀,在世俗的眼里,在充斥物质的现实中,人们总会怀疑“永恒”的存在。可是“永恒”却真正地驻足在每一个航天人的身上。
  我们不仅靠“永恒”赢得了时间,还靠“永恒”赢得了空间。中国的各大航天院所和研究机构中,哈工大校友薪火相传,成就非凡者比比皆是。李继耐、孙家栋、栾恩杰……他们当年在哈工大练就了扎实的基础,如今走上了国家航天的各个重要职位,站在风口浪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一切诚如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所说,支撑我一辈子要干航天事业的动力是我的3个梦:飞天“梦”、航天“梦”和铸箭强国“梦”。就是这3个梦,成了我心中永不泯灭的愿望,支撑我干了40多年的令人提心吊胆的航天。
  其实,这3个梦又何尝不是其他千千万万个航天人的梦呢。第一个是原始的,甚至是幻想的,是我们孩童时听嫦娥奔月而有的飞天“梦”;第二个是成为航天人,研究宇宙无穷奥秘而欲罢不能的航天“梦”。如今,我怀抱我的第二个梦——航天“梦”和千万个其他学子一起,即将把哈工大的航天精神带入航天事业。也许,时光荏苒,岁月磨去我的似水韶华、练就我的恒心毅力时,我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都有所思考,便也成就了我的第三个梦——铸箭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