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长假,一名为“小月月”的女子引爆了网络,以新一轮的网络红人的身份加入全民娱乐的战团中,相较于之前的网络红人,小月月的出现,再一次挑战了大众审美的底限。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现如今的小月月,网络偶像可谓是“一代更比一代雷”,众多的关注者,众多的“粉丝”,一致的口号,庞大的队伍,让众多社会学家瞠目结舌。这也让更多研究中国的学者见识到:中国广大的群众不相信神,但是不代表没有崇拜的偶像。大众对此事件的围观,膜拜,刨根问底,至少对于表现而言,中国的网民似乎真的拥有超出想象的狂热,以至于让千年前的十字军们都感到汗颜的地步了。
我们纠结,困惑,迷茫:难道一个“审丑时代”即将来临?!却发现女生依旧爱美,男生依旧爱美女……既然大众爱美的本性没有消失,那究竟为何要“膜拜”一个行为和语言都称不上“美”的故事呢?
再看看身为披露者,网名“蓉荣”的女生对此事的态度,我们就不难发现,“小月月”这件事原本就只有“悲剧”与“看悲剧”简单的两个环节。作为“受害者”一方,用文字夸大自己的“悲剧性”,在倾诉的同时,也有意无意的用文字来报复“小月月”为她带来的种种不快。殊不知对于广大的围观者而言,这种夸张的文字正是一种吸引,给心情不好、烦事缠身的众人一种“补偿感”。大家往往在感叹:“楼主比我惨多了”的同时,也用回帖与点击成就了“小月月”这个人物的大红大紫。
至作者截稿的时候,网络上再次出现“小月月是炒作”的言论,而这种言论一直都贯穿着这件事的始末。也有不少人也在一直求证着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作者看来,这也恰恰证明许多人对于他人都拥有强烈的偷窥欲。
网络,在自由的规则下,体现了许多国人的共性:它可以照出国人优秀的一面———正如“李刚门”、“捞尸收费”所体现的铺天盖地的正义感,亦可以照出国人挥之不去的劣根性———小月月正是一种“向下比”与偷窥欲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