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印象
初识宁波,不是从中国地图上,也不是从电视报纸上,而是从家人的口中。我的大伯一家是正宗的宁波人,每次团聚的时候,他们那口流利的宁波话对我来说都是半懵半懂的考验。
七年前,第一次踏上宁波这块土地,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宁波———这个朝气蓬勃的城市就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她的阔绰和大方。笔直的街道,宁静的湖面,规矩的楼房,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成为了江浙文化的一个缩影。淡淡的海风迎面吹来,独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或许有了这美好的第一印象,让我在高考考完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宁波的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仍记得三年前的暑假末梢,踏上南下的征程,开始了我与宁波理工的第一次约会。
三年,足以让我体会到宁波理工的年轻和活力,以及浙江大学延伸下来的求是与创新。从南北对峙的教学楼到红色的图书馆,从绿草茵茵的随园再到造型独特的可珍讲堂,对称的严谨,随意的点缀,风的妖娆,无处不过渡着点点滴滴的文化底蕴。
坐上频繁的369,从火车南站到宁波鄞州高教园区。从南门进入,一路漫步,走过食堂、生活园区,再通过小路到达宿舍,爬上楼梯,几分钟的徒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心情沉淀下来,看着自己身处的环境,忽然就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理工的布局很规范,一条路就能望得见末梢的建筑,虽然目光能及,没有好奇感,但就仿佛是一个家留在记忆的深处,任由它慢慢明朗起来。
仍记得很多事情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发生:篮球场,留下比赛时进球和呐喊的美好时光;图书馆,留有期末早起摸黑的奋笔疾书;教学楼,留着踩着时间走进教室的匆忙;寝室,留满休憩在床的舒适和卸下的疲惫……看着记忆滚动的齿轮,才发现我遗漏了很多珍贵的镜头,在小道上的漫步,在食堂的排队吃饭,在格子铺购买自己称心的饰品,一点一滴慢慢渗入心田,然后渐渐充满,容量减少,于是彼此有了真实的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是理工给的。
朝阳初上,沐浴其中的理工,开始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广播台的声音由远及近,音乐是鲜活的,主持是欢快的,一个个音符拼凑成的音节,跳跃着,开始向下一个时刻奔进。站在路口,看着人群来来往往,通往食堂的,走向教学楼的,回到寝室的……他们或许有驻足,或许有一瞬间的留意,也或者一直在侧耳倾听。那些用心的声音,正如这个理工喧腾的喇叭,每日为理工的花絮增添他们自己的认同感和欣喜,记录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中午时分,下课的人群如同窝鸟散一般,向同一个方向进军。理工的食堂和小吃街永远有着三个小时的门庭若市,找到一家可以坐下的小吃店,在几秒钟内研究完菜单,点好食物,开始漫长的等待。运气好五分钟后送上热气腾腾的米饭,运气欠佳,只能坐着看着时钟由两位数跳到了一位数。
从白天到黑夜,理工暂时告别紧张的忙碌,渐趋宁静的休闲。最喜欢和朋友一起漫步于繁盛的夜色之中,路过图书馆,里头燃烧着灯火通明,那里无关爱情,无关利益,只有源源不断的学识和努力。走到高处,黑色笼罩的理工沉浸于昏黄的光辉之下,熙攘的学生或停驻或前行,有说又有笑。他们会想起某节课上老师讲的知识点或者是布置的作业,抱怨一下作业太多,然后聊聊某某明星最近的八卦,无数的字词从他们的嘴里流出,有些没入溪流,有些则成为水珠越滚越大。
三年的时间,之于理工,熟悉而陌生,亲切而疏远,慢慢将自己融入这种矛盾之中,成为理工人的其中一份子,或许以后将常住于此,也或许只是这里的过客,但我会将这个学院牢记于心,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印象。
明年的六月,我即将踏上又一番崭新的征程,而宁波理工也即将迎来自己十周岁的生日。或许无法亲眼见证十年前创建的痕迹,但我却能与理工一起展望未来的辉煌岁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