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静老来写万山——王威意笔山水创作卮言
王威先生是当代著名版画家、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我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求学时的授业恩师。回味庠序当年,诸般示范点拨、金针引度之景,历历如昨,而春秋奄忽,卅余年已矣,思之怅然。今先生裒辑近年呕心所作山水画付焉剞劂,并不以我谫愚,赐示清样,命作弁首。自揣道行,殊增愧恧,略呈僭议,谬妄必多,徒掩笑于方家耳。
先生初盛名于木刻版画,继隆誉乎国画山水。说他是河南当代版画具有奠基意义的里程碑式人物之一,当无疑义。在最具创造力的年华,他以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心力和成熟的技法,投入到木刻版画创作中去,缣楮萤雪,佳制迭出,可谓先生艺术生涯最为绚烂的篇章。犹记上世纪70年代我负笈河大时,先生以一幅《任凭风云多变幻》入选当时具有极大入选难度的全国美展,为中原美术争得了荣誉,引起全省瞩目,更令后学吾侪高山仰止。倘用眼下流行语汇,则我们于先生既是学生又是“铁杆粉丝”,甚者,先生的举止笑颦———包括抽烟乃至抽烟的姿势———亦成为我们着意追摹之“范式”!最不堪者如我,竟将先生这一“陋习”矢志不移地继承了数十年。
依我管见,先生峨峨洋洋之版画成就及今日国画山水艺术之超迈凡庸,过人的素描根底写实能力与有力焉。或可说,作为一种美术教学体系,“王威素描”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滥觞,浪卷波翻,膏泽整个河南美术教育界,实为值得认真总结梳理的宝贵财富。试看当今驰誉国内画坛的一批河大毕业生如王宏剑、王颖生、谢冰毅、袁汝波、韩学中、李明等,靡不直接获益于先生素描教学夯下的坚实根底。不佞混迹画坛垂卌载而尚能秉笔立身,先生耳提面命之功其尤巨矣。想当年,我上第一节素描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整体”二字,曰绘事之窍要,在于整体观察、整体描绘。北宋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孰料这“整体”二字,竟也影响了我近四十年来不特绘画还包括新闻、仕履在内的职业生涯!总结起来,办报也好管理也好,如果说我还算取得了些微值得圈点的业绩,则委实赖于先生此二字真言。“整体”,岂止是高妙画理,更是精义内含的哲理!试想多少画家皓首求索却终难越井蛙之圉,多少政客因无视“整体”而痛失全局。“整体”,实在是一种方法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一种囊括万有津逮众生的大美之境!
至于王威先生,更是身体力行,将“整体”融入所有作品创作中去。在我们看来,先生艺术之魅力所在,除了体现在各类画作本体语言细节之精妙动人,便是那浩浩汤汤的“整体”风轨了。晤对先生作品,多有圆融浑成、呼应贯通、俯仰抱一之感,那些耐人品嚼的细节,都在一种大格操抟统之下,万头攒动,虚实欹正,夺目动心,“整体”之能量斯可见矣。
在先生版画、素描、山水画之“整体”创作中,前者无疑是最具分量的“局部”。数十年水滴石穿的素描、速写功夫累积,精准老到的造型写实能力,使先生的版画能够耐得时光淘洗。创作于50年代的《老赵的驴也牵来了》、《春耕》;60年代的《棉花姑娘》、《春暖出耕早》;80年代的《春到中原》、《山里红》等一批作品,有着极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我个人最看好他的《听涛》、《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毛主席在延安》等,技法精细熟稔,构图奇正相生,气魄宏大,意蕴深远,允推合作。
先生退休之后,囿于体力等诸般因素,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意笔山水创作上去。从版画到国画,从人物到山水,从写实到写意,无论材质、工具还是手法、审美,都面临着鸿沟跨越式的迥然不同。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写意”二字的超群认识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水墨技法积累,在国画上欲出佳制是不能想象的。事实是,先生国画之好始自髫龄,多年来,版画之余一直不废水墨修持,看似改弦更张,实则开渠引流一仍旧习。尽管先生在本书自序中谦谨地说“画一张画并不难,要想画一张有点艺术品位的,或有点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那真是太难太难的了”,但我们逐页细读其山水画作,还是会被一种苍浑雄逸之风瞬间卷挟身心。
在我理解,王威先生的意笔山水创作,抓住了“传统”、“写生”两个法宝。就传统而言,承继有宋北派画风,勾皴挣折,刚劲沉凝,不以细节琐繁逞才炫技,而是形构朴拙,使笔老辣,一种苍郁雄厚气象,令人一望而生浩然慷慨之想。另有一个鲜亮的特点需要强调指出,那便是先生作品极善留白用虚,云霭冲荡,缱绻徘徊,似无心而有意,成孤迥而寂寥,与群峰密树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愈加衬显出画面明亮奇纵之美。或许是版画创作的深湛积淀以及由之形成的风格惯性,玉成了先生今日之国画特色。我们不难观察到,他墨线吃纸犹如奏刀入木,虚实耀眼一似版面疏密,版画的整体块面与山水画的局部笔墨完美结合而一,这种不同画种间的浸染与影响是积极而良性的,就像如果没有中西画法的结合就不会有徐、蒋在国画人物画史上的地位一样。事实上,艺术营养在画种间的渗透许多时候并非画家着意为之,而是一种不由人力的下意识流程。作为先生主要描绘对象的嵩岳、黄河、伏牛、太行等中原山水而言,这种渗透恰好有助于拙重苍劲之形神特征的表达。
国画山水自写生入,乃先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强项的智慧之举,这与他多年来形成的注重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搜尽奇峰打草稿,于先生而言断非虚饰之辞。他几乎走遍了广袤华夏的山山水水,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源自实地写生,都有不容置疑的生活依据,黾勉坚毅如此,不由人不登生感佩!观先生作品,满溢着鲜活郁勃的生命质感,略无意笔山水画概念雷同之惯有弊端。由写生而衍发出来的水墨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语言。写生,也使“焦点透视”成为先生画面组构的基本方法,间或不动声色地机巧掺入散点透视,作品由之具有更为强烈的空间感与分量感。这当是“王威山水”独有个性风格形成的重要元素。
在墨法与设色方面,先生于前者的浓淡润燥、焦破渍泼,后者的显隐避合、冷暖清酽,都有深入思量与谐和表现。黄宾虹、李可染、朱屺瞻、傅抱石等大匠作手,或都曾是他的关注、研究与取法对象。如果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界,则王先生之前的画稿与作品,写实性较强,注重明暗关系,虽不乏苍茫,但总体上是清逸古雅的(类如《庚申年夏登泰山所见》、《一九七二年画林县红旗渠老雕岩》、《黄山莲花峰》、《一九五一年于陕州羊角山》、《一九六一年嵩山少林寺写生》、《一九六一年于少林寺门前》、《一九八零年写泰山五大夫松》等),今日品来犹觉津津;而之后廿余年来,先生以花甲之躯,饱游饫看,吾华山川风物、云烟胜概,过眼贮胸,养蕴既久,厚积薄发,寄以笔墨,则或深幽蓊郁(扇画《太行秋浓》),或雄秀苍浑(《白云常相伴》),或耸拔孤昂(《松高图》),或热烈豁达(《伏牛秋色》),或叠嶂邃密(《鸡公山志气楼》、《黄山松石》),或万山云蒸(《不到长城非好汉》),率皆廊庑深宏、造境镗鞳,纵横捭阖,心手相师,老而弥壮,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五代洪谷子荆浩曾自谓:“吴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兼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以此观照王威先生的意笔山水画风,似亦有汲纳版画与近现代国画名家(钱松岩等)之优长,进而在勤奋深入真山大水采风写生的过程中广师造化、独得心源,万千摸索,反复毁塑,终有今日貌相。先生山水画线条的沉实感还赖于其书法修为,味其款字,体势倔朗,行笔逆藏,不作无为抖颤,神气内旺,了无衰容。董玄宰强调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也许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所苦心追寻的,正是若然境界。
王威先生不仅自身创作精进不懈,还曾任河南大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协理事、河南美协主席等职务,俯首事公,不惮劳瘁,为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中原画风”的推扬作出了卓异贡献。他先后获得河南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奖状、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六十年”荣誉奖章和证书等,正是实至名归。他堂皇正大、浑朴深沉的绘画艺术作品,将在“中原画风”的卷册中熠熠生辉。
我一向主张画家在有生之年,只管低头拉车,无需抬头看路,切莫左顾右盼,须知身后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才是最好的艺术宣言与岁月歌吟。回溯八秩长者王威先生的艺术来路与美术创作,愈加坚定了我的如上认识。我坚信,凭着这种“永不停歇的耕耘”精神,伴随着这本山水画集的出版行世,先生一定还有更为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河南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