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八一”上里行





  暑假,成都酷热,几位战友相约,到雅安上里古镇凉爽凉爽,这天正值“八一”。
  乘车越过成都平原,进入邛崃山区,在崇山峻岭中穿梭了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早已向往的上里古镇。
  小镇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可说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曾有杨家顶子(指做官的多),有据可查的清朝官员18位,乾隆皇帝还御赐了田地、山林。韩家银子(指钱多),现“文物保护单位”韩家大院,令人信服。大院门前硕大的广场,中央建有旗台,立有旗杆,南北两棵直径1米以上的古槐,犹如两员护卫大将。“三门异立”,三道宏伟高大的大门,并排而立,“三进九厅”,一进三厅,三进九厅,各有特色,庭园深深。雕梁画栋,飞禽走兽,鱼龙戏水,应有尽有,和谐之致。整个大院全木结构,至今完好无损,在当时可谓是豪华名院。卫守府、文魁、武魁的牌匾,悬挂在各大门正上方中央,在阳光的辉映下,金光闪闪,尽显主人当年的威严与气派。李家屯子(指粮多),据介绍当时上、中、下三里的土地,大多姓李,每年佃户们都到此交租,为储存粮食,李家修建了很多屯子。张家女子(指美女多),据说四川给朝廷选美的女子,大多在此地。
  一条小溪,自北向南,穿过小镇。走在溪边的红砂石板道上,清澈见底的溪水,哗啦哗啦,耳边好像传来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经商的马队缓缓而至,影现眼前,溪上保存完好的“三桥”,让人思绪万千,联想翩翩,南有龙桥,东头西尾,飞卧溪上,栩栩如生,独具匠心。高耸中间的是“二仙桥”,叙说着二仙在此修炼成仙的故事。北有“红军桥”,那是中国工农红军当年在此修整扩建时,由于溪水湍急,百姓往返不便,红军将士开山凿石,在溪中铺建的可通行,利排水的步行道,百姓们亲切地称为“红军桥”。我们看到如此清洁凉爽的溪水,不约而同地跨入溪中,领略大自然送来的清凉,感受一下“红军桥”的滋味,有的还在溪中戏水、打闹,仿佛我们这帮“老顽童”又回到了孩童时代。
  由南向北,沿溪而上,两岸的石头上、碑亭上、城墙上,到处可见当年红军德城、紫光、永乐政治部书写的“十万火急、亡国灭种,抗日才能救中国!”、“工农联合起来,建立苏维埃政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标语口号,我们这些“老兵”,心潮澎湃,眼前涌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情景,大家思绪万千,感触良多。不知不觉,眼前一亮,“红军饭店”跃入眼帘,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今天就在此体验一下“红军生活”。据说这是当年红军为穷苦百姓免费提供饭菜的地方。进店后,我们特意点了红军米饭、南瓜汤、辣椒、毛氏红烧肉(据介绍这是毛主席当年最爱吃的,后人称为毛氏红烧肉)。据说这些是当年红军的美味佳肴,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南瓜,特别香甜,我又点了一份,还是一扫而光,再点第三份时,饭店告知,很抱歉,卖完了。真如歌谣中唱道的“红米饭,南瓜汤,顿顿吃得精打光”。大家边吃边聊,众口一词,一致认为:共产党英明,红军伟大。几位首次来上里的战友,更是感到:这“八一”真安逸,既寻访了茶马古道,又体验了“红军生活”,太有意义了!□新津分院欧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