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经济学家要有"穷人"意识


在上个月举行的"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有位全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指出,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是适用于西方的,由于我国近期仍然可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如果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很显然,这个"通胀有益论"犯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错误。
也许,从经济学的视角讲,提高目前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在理论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通胀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这正是当前美国低迷经济所追求的。因为根据价格与供需之间的关系,价格的上涨对生产的扩张或经济的增长有着一种正相关的拉动作用,价格上涨了,投资增加了,生产扩大了,经济也就增长了。可芸芸众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却未必能够承受,何况提高通货膨胀警戒线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对于稍有经济常识的人来说,提高通货膨胀警戒线无助于舒缓通胀压力,只会让"穷人"承受更高的物价,增加生活成本,加剧生活窘境,降低幸福感。想必这位专家已经利用众多的理财工具赚取了不少"银子",也可以利用知名度去"走穴"而日进斗金,属于社会精英和富人阶层,所以"不差钱",也就很难知晓"穷人"们艰辛的生活。据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报道:中国虽然坐拥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仍有1.5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按目前汇率)。即便如此,难道广大社会底层的群体们的生活费就能好到哪里去?如果按照"二八"法则,我们社会的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随着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这一比例应该更高,生活费不到"2美元"的"穷人"就更多。
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加快让普通百姓手中的菜篮子变得日益沉重起来,这一点我们都能体会到。那么,谁最有资格界定"通胀警戒线"?我想"穷人"的承受力就是通胀警戒线。根据"木桶理论",通胀警戒线的标准应该定位于社会底层"穷人"的承受能力"这一短板",而不是看社会平均水平,更不能看社会精英和富人阶层的承受力,"这一短板"的基数毕竟太大了。过日子的人都知道"穷人"们已经对"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油它去"、"辣翻天"、"玉米疯"等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刻骨铭心。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在这个商品疯涨的年代里,"糖高宗"、"棉花掌"、"药你苦"也相继成名,能涨的都在涨,着实让穷人"闻涨色变",心理上哪里再经得起"提高通胀警戒线"的刺激?"穷人"们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生活,日子还要过,可口袋里的钱太少,如果手里有富余的钱,谁不想高消费,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各种"车奴"、"房奴"、"孩奴"、"卡奴"等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改革开放已经30多个年头了,中国扩大出口创外汇,GDP大增,国力增强,并积累了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可是人们普遍感觉自己的工资没有涨多少,外汇储备似乎和自己无关,这映射出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非常不同步。现在好像什么都贵,"穷人"把钱存入银行不敢花,想"借行生蛋",银行存款利率居然也变成了负利率,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这是对当下经济社会的真实描述。社会财富在急剧的通货膨胀中不断地被转移--抑或被隐蔽式的掠夺,毕竟我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百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可现实值得人深思。
最近,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连续两次开动印钞机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使美元极度贬值,这让许多国家傻了眼,这可能会使全世界最重要的货币陷入"死亡螺旋"。正如上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说过的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但问题是你们的。"只要美国启动印钞机,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在美国开动印钞机的时候,我们发现被注水的美元已经把世界经济秩序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我们深受其害,似乎一夜之间,我国的美元储备大幅缩水。同时,美国还在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之间,中国的积蓄损失的太多了,这些巨大的经济损失应该由谁来弥补?
经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国民"这一主体。如果再考虑到我国所存在的巨大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等问题,如果按照那位经济学家的建议来应对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想必会催生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的出现。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79年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那么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温家宝总理也曾引用舒尔茨的话,说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因此,经济学家一定要有"穷人"意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很重要。(党委宣传部 武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