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后时代,学会理智选择,不做“艰难决定”!
11月迎来“中国互联网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竞争”,广大“被迫围观”在校学生被迫卷入了一场与己无关的争战,面对不断升级的纷争,我们不得不为此选择:或是将“企鹅”抱回家?或手持“十字盾牌”?何其难也!在“3Q”大战硝烟将散之际,反思“3Q”竞争时代,影射在校学子,笔者认为,面对未来方向,我们应重新冷静审视、理智选择,不做“艰难决定”。
通过走访调查,过半的学生认为3Q大战中,绝大部分同学迫于无奈,慑于腾讯的强硬,卸载了360,却对腾讯“挟软件以令用户,挟用户以令天下”的霸道行为,嗤之以鼻。的确,我们的电脑用什么软件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不需要3Q替我们去选择。这个“我的地盘我做主”时代的我们不喜欢被抉择,我们喜欢自由选择自己所憧憬的天地。然而,很多同学在面对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路途去向时,我们依旧是在这个“艰难的决定”上徘徊或是纠结,是直接就业?还是通过考研继续深造?或是考公务员捧住铁饭碗?好比用户在3Q大战中,如何“二选一”一般纠结,在就业前景不清的情况下,我们在这两方面衡量与拉扯中显得尤为无奈、迷茫、担忧。直接就业,象牙塔里好高骛远的性格已经无法接受工资平平的工作,考研的压力和辛苦以及更多时间的投入,让我们无法想像付出是否能和回报成正比。
有关专家预计,2011年全国的研究生考试人数将持续增加,可能突破2010的140万人。,考研大军明年将继续“扩编”。或许,在这支军队当中,一定有很多的人,放弃了自己心中的需要付出更多心路历程的梦想,否决自己的不成熟决定,更多的参考听从了了有丰富经验长辈们和老师的意见,整装待发,开始涌向考研、考公务员的大军队伍里。虽然中国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学习的途径也有很多,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学习价值,而并不一定都是需要考研来实现的。许多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大潜力的年轻职业人受到考研的无意识的严重影响,放弃工作和职业,投入考研的盲流,在就业中受到一些波折的年轻人更是躲进考研的温暖港湾、校园的高墙保护,几乎放弃了和现实搏斗的勇气和能力。为捧牢这只铁饭碗,开始“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可是冷静下来思考,考研是我们的唯一的选择吗?是经过慎重选择还是盲目从众?
此次3Q大战,又是一次网民的重大参与,由于焦点双方数以亿计的受众群,使得这次的事件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而腾讯的一个“艰难的决定”几乎使得此次纷争演变成为中文互联网界“全民公决”。在这场公决当中,更多的人对于IT技术而言纯属的门外汉,对“谁劫持”“谁偷窥”“谁扫描”“谁外挂”的描述满腹疑窦。这同时也教会我们一点,理性的分析和自我审视。当我们大声呼吁“我的电脑我做主”时,是否也认真考虑过,我的人生我做主,考研、考公务员排除缓解就业压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否是为了提升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含金量?又或直接就业时,又是否自我定位,规划人生,有没有明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选择干什么?”大部分的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并不一定吻合,初期选择处于混沌状态,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认为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也不是事业,先就业再择业。其实,这是误区,除非有更好的机遇和运气,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流动,所以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有人言:互联网世界一样逃不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魔咒。职业生涯的定位一样竞争激烈。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将互联网看成是处在青少年期,有激情的一面,也有莽撞的一面,战争可以理解,但必须牢记企业“先论是非、再论成败”。“我认为也是个好事,教会大家如何去树立这个价值观。”
同样,如何树立人生的价值观,定位自己,理智选择,也是大学生当前需要深思的事情。要知道,职业生涯道路上,跑着跑着就会发现路上的指示牌从来没有用,踏出校园,更能体会到,“春秋”已经过去,“战国”即将到来。
(本报评论员: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