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很高兴我是学生记者


  这是我进入校报后过的第一个记者节。眨眼间,我也成为别人的师姐了。回首在校报一年多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第一次完全独立的采访。
  那个时候已经在校报坐了接近一学期的“冷板凳”,除了和师姐一起发表了点豆腐块以外,没有一篇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我迫切地想要有一篇能够证明自己的报道。
  正当我不知上哪儿找新闻线索采访的时候,偶然间我在天桥发现了许多关于美术学院张玉举办个人画展的海报,出于一种好奇,我径直走到了美术学院二楼展厅,想做一篇报道。第一次去的时候,张玉和他的同学们还在紧张地布置展厅,所以没有人注意到我。大概出于一种紧张,我很快就退了出来。我安慰自己,即使我不写,师姐也会写的。因为我和师姐所在的小组是负责报道美术学院的新闻,所以即使我不去,师姐一样会作出反应。
  这种依赖感让我觉得恐慌,为什么还没有去做,就认为自己不行呢?由于担心周末展厅不开门,所以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借到同学的相机,我就匆匆赶去了。
  整个展厅很空,使我感到紧张。幸好负责接待的同学很热情,听我说明来意后,她很快地就叫来了张玉。美术学院的一位领导热情地嘱咐我:“你要好好写啊,这个学生画得很好啊。”我点点头,当时我想那位领导大概是把我当作了师姐。
  我很忐忑,按照惯例,我表明了身份和来意,同时补充说明了,我是第一次独立采访,意思是可能会写不好,让受访者有个心理准备,对我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其实我是不太专业的。在采访前,我只是简单地在美术学院的官网上了解到了这次展览的情况,只是想单纯地写个消息。因为我以为这不过是大四学生的毕业作品展览而已。但实际上,这位画师竟然只是一位大一的专科班的学生!这在同辈学生之中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在得知此次画展吸引了乐山市很多画家光临之后,我觉得自己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贸然来采访,实在是太冒失了。于是我临时决定作一个人物专访。
  从何问起呢?我头脑中唯一想到的就是一个人物的简历。于是我希望张玉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画经历毫无保留地告诉我。非常幸运,张玉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所以我只需要做个好的倾听者就可以了。而实际上,我发现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随便插嘴。因为知识面的原因,他所说的很多专业术语我基本上都不懂,最令我难堪的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在古诗词上的积累还比不过一个学美术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认为我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出于一种负责的态度,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准备上的不足,我一口气从图书馆借了3本人物传记,回到寝室仔细研究了一夜,为了让文章更加吸引人,我在自己的文章里注入一点镜头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花了3个小时,写完之后虽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但是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我非常兴奋,立马就打印出来给张玉看,之后又做了3次修改,可是在编辑老师那里却没有通过。编辑部的老师指出了我报道的问题,并详细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又前后电话采访了张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得到了一些更为贴近我们大学生的素材,在编辑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篇报道。
  这次的采访经历让我终身受用。除了在采访过程中,聆听美术学院院长语重心长的谈话,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学会了怎样对待工作与学习。我很庆幸能够在校报碰到这样负责的编辑老师。在我的报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他们没有直接把我的文章“枪毙”掉,而是很耐心地和我分析稿件的优劣以及改进的办法。在开校报记者会的时候,编辑部老师告诉我们要多做采访,要不厌其烦地锤炼自己的作品,要把握好校报的立场。我在听的时候还常常不以为意,觉得那是一种过时的东西。直到稿子出来的时候,我才发现老师是对的。
  编辑部的老师让我好好总结这次报道的得失,我进行了认真地总结:第一,没有搞清楚新闻事件就贸然采访,这是对被采访者的不尊重;第二,在确定报道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校报的性质与立场;第三,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基本功不扎实,却还想要急于求成,这就是一种肤浅。
  在学生记者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学习才是硬道理。
  我很高兴,我是一名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