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中兴老师家做客
去年,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21名学生前往台湾建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一年在台湾,他们收获颇丰。
另一种学习方式
建国科技大学坐落在半山坡上,从大门外能够直接看见它的办学宗旨:“学力、活力、愿力”。建国科大十分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开设了很多人文素养的课程,如:艺术生活与美学、生活通识等等。另外它的选课范围非常广,不但本专业的课程可以选择,其它专业的必修课程也能选择,甚至是研究生的课程都可以选。这样我们既能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也能扩展其它专业的知识面,还能预先了解研究生的课程,为我们今后考研究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拓宽了思路。
台湾的教学和大陆的教学思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建国科大的教学方式比较自由,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建国科大的课程安排也十分有新意,一个课程一周只上一次,根据课程学分安排课程学时。这样一周不必重复上同一门课,学生不至于感到单调,知识太多吸收不了。当然这也和建国科大的教学模式有关系,建国科大的前身是一所技术学院,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不是很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地习惯了台湾的学习生活,也发现了课程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在建国科大,一门课程不单单有课堂教学,还安排有产学结合的实习,请工厂里有经验的人士来校讲课。专业课的学习上不只是理论的学习,还伴随着实验课程搭配学习。一般上完一堂理论课紧接着就有一堂实验课,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马上通过实验课程来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有些课程常常上到一定阶段后请专家到校来开办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到现在市场中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而不会让学生学习过时的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
建国科大的老师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课程的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是先给学生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甚至会和其它课程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让学生结合这些课程所学自己设计,完成考核。这种“新颖”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们不断锻炼了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课程专题制作———智能风扇。
建国科大老师的人文关怀也十分让我感动。不但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时常带我们去领略宝岛的美丽风光,品尝台湾的美食。甚至于一点点的小事情老师们都会十分乐意帮忙。最令我感动的是,到台湾交流学习的同学中,有位同学突发阑尾炎需要手术,由于我们没有在台办理医疗保险,建国科大的老师不但先行垫付高额的治疗费用,还有台湾同学彻夜陪护。老师们还常常来探望,送来水果和补品。建国科大的黄校长拿出自己的钱补助患病同学。建国科大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温暖患病的同学,也同样温暖了我们的心。
这一年的赴台学习,锻炼的不仅仅是我的自主能力、处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0个月的在台湾的生活印象深刻,在感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让台湾同学了解了祖国大陆。(章泽敏)
浓厚的文化气息
台湾教育的普及程度之高让我惊讶,但后来了解到台湾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奇怪了。台湾人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极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许多人都不惜重金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台湾学校的老师有许多是留洋博士,他们从不同的国家带回来不同的教育理念,将这些外来教育理念的精华与本土理念相结合就形成了台湾现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多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使他们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为社会所用。台湾的学校密集度高,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可以说那些学校的软硬件都非常的好。就拿建国科大来说,学校教师多为博士学位,其中很多都有留洋背景,教师本身也都有许多杰出的研究。建国科大的实验室设备都很先进,而且不吝于对学生开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做课题研究。
对建国科大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老师和实验室之外,还有随处可见的石艺,那些石头都很珍贵漂亮,令学校充满了艺术气息。建国科大校景绿化满园,处处艺术品林立,这是以工科起家的学校所难见到的。位于图文大楼一楼的美术文化馆更是艺术的殿堂,通过展览艺术作品来给学生创造一个艺术氛围,增加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气息。学校还定期邀请著名艺术家来校展览作品,同时开办许多艺术推广课程,邀请各个领域学有专长的名师开班授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为。
我认为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精华,要评价一所学校就要去看看它的图书馆。从第一眼看到它我就喜欢上了建国科大的图书馆,不仅仅时因为它的装潢,更多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建国科大的图书馆不算大却很齐全精致,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就是如此。
图书馆里有各类中西文书籍自是不用说,我想介绍的是特别之处,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里的借阅规则。一般的图书馆借书超期都是根据超期时间来罚款,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人超期。可是建国科大图书馆的规则却是停借,一本书超期多少天就停借多少天。这样的规则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及时还书,因为这样能够给人方便给己方便,大家自然乐意。
馆际合作。所谓的馆际合作就是和附近其它学校的图书馆达成联盟协议,只要各学校的学生持有互换借书证就可以随意到这些联盟学校借书。我觉得这个协议很好,能够充分利用各个学校的图书资源。最后是它的图书资料特色,建国科大会将历届学生所做专题制作(类似我们的毕业论文)编辑成册,放在图书馆提供借阅,方便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图书馆内还设有一个碟片区,提供各类光碟观看借阅。这里很重视版权,光碟分为家用和非家用,家用光碟只能在家观看,不能公开放映。而非家用光碟可以公开放映也可外借。
在台湾的一年学习已经结束,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颇多,感谢这次前往台湾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和台湾同胞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发展。(魏夏燕)
同是一家人
干净的马路、有序的交通、小巧的摩托车、日式的招牌、青绿的FamilyMart、华丽的庙宇、舒缓的步伐、美味的便当……都让人感到无比的好奇。在台湾,很多方面都让我们感到新鲜。在便利店买东西,很少会提供塑料袋,我们都要用双手捧着回来;在每个地方消费,都会提供发票;可以看见马路上到处都有摩托车“横冲直撞”,因为摩托车是台湾人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当然,也可能偶尔看见一两辆公交车“躲躲藏藏”,因为居民都有摩托车或者小汽车,公交车是由政府补贴运营的;在餐厅吃饭,会发现吃完后扔垃圾会有些麻烦,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都需要分类;还有诸如不管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会有供奉着妈祖或者其它神佛的庙宇。
台湾同胞待人总是热情礼貌。假如你到便利店,服务员都会特别亲切的说“欢迎光临”、“谢谢,请慢走”,乘客下公交时都会向司机说声:“谢谢”。如果你不认识路,随便找一个路人,他们都会特别细心的告诉你,有些还会直接带你到目的地,让人感觉特别温情、和谐。
玉树地震同样也牵动着我们和台湾同胞们的心,地震发生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我们所有到建国科技大学的交流生都手捧着蜡烛,自发的来到运动场。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台湾学生,他们听说后也都纷纷赶来。当大家点燃手中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的蜡烛,瞬间整个运动场变成了爱的海洋。大家一起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这件事深深的影响了我,因为我深刻的体会到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更接受到了台湾同胞们的祝福。我们是一家人。
当然,我在台湾也经历过多次地震,这也称得上是台湾的一大“特色”,平均一个月地震一次。记得在台湾第一次地震是在凌晨2点,一阵左右摇晃,一阵前后摇晃,也许加上一阵上下摇晃,所有从大陆来的学生都跑到宿舍门口。回到宿舍,台湾学生对着我们笑了笑说:“呵呵,没事,习惯就好”。确实,后来慢慢的也真的习惯了,有次我们在七楼实验室,突然来了地震,我们也能镇定的看着窗外的旗杆,说:“哇,那旗杆摇得好厉害呢”。如欣赏美景一般。
在台湾的一年,我在实验室的努力探索;我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热情;我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条心。就这三点,我已经很满足了。(卢 杰)
别样的校园生活
一年中,大部分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和活力。建国科技大学不光教室随时供学生使用。而且运动场馆还提供运动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游泳池、健身房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与台湾学生一起切磋技艺,使我们在课余时间不仅锻炼身体,而且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台湾的一年中,我们参加了建国科技大学的运动会,除了运动会常见的激烈体育竞赛,台湾校园中的运动会还融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各种小游戏幽默有趣,吸引着很多同学参与,使更多的同学也能乐在其中。我们交流学生也组队参与了很多体育项目,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享受运动会的同时也让台湾同胞认识到我们交流生的风采,增强了彼此间的默契。此外,我经历了学校校庆时组织的园游会。为了迎接学校校庆,有的同学不分昼夜的在操场上排练拉拉队节目,基本上每个班级都是有备而来。在我们的期待中校庆园游会拉开了序幕,整个校园变成了台湾风味小吃城,原来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一个摊点,将各种好喝的饮料和小吃卖给同学,有的负责运货,有的负责吸引同学注意,各个忙的不亦乐乎。我们也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将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呈现在台湾同学面前。这种别有意趣的校庆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
除了在校生活之外,到台湾四处旅游,饱览各种风景名胜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见识不同的风俗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风景秀丽的日月潭,蔚然壮观的阿里山,惊险奇异的太鲁阁让我见识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现代繁荣的台北、高雄,传统悠然的鹿港,让我看到台湾的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自然科学博物馆让我体验到人文自然与新锐科技的新奇。台北故宫让我看到中华文明在台湾这块土地的传承,也拉进了两岸人民的距离,有着同宗同源的归属感……游览台湾的过程中让我见识到了各地不同的风俗,更加多元的了解了台湾文化,开阔了视野。
台湾一年的交流生活,让我体验到了精彩不同的大学活动和文化,也给我的大学生活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份宝贵的经历和记忆我将永远珍惜。(赵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