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数量可观且“骄傲”的垃圾筒


  我不得不诧异于校园里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垃圾筒!
  从2007年至今,近三年时间,每次漫步校园我都会被数目可观,且看上去“骄傲”无比如功臣自居的垃圾筒触伤感情。我们的校园约计700余亩,2008年我的学生统计过,全校园垃圾筒数量约108个。之后两年多的时间,我多么期待大多数垃圾筒寿终正寝,以使它们的数量可以减少到恰到好处的程度。但无奈它们个个质量超好,这又凭添了我的几多烦恼,校园越美丽,我这“杞人忧天”之感就越重。2010年上半年,我的学生又一次做了详细统计,结果令人叹惋,快三年的时间,其数量仍无比强劲地保持在104个,整个态势有如今年居高不下的大蒜价格,不由不令我要产生“鸣”的想法。
  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校园里要安置如此之众的垃圾筒。其数量可观可追天上星辰,其姿态各异,可赶垃圾筒展销会,说博览会也不过分。站在图书馆南北侧两条东西向的主干道放眼望去,每隔二、三十米就见一尊垃圾筒蹲踞在干道两侧,俨然如列队的士兵,骄傲而自得。似乎三年了,校园环境的改善全仗着它们的功劳。但事实真如此吗?此外,垃圾筒如此之多,多到使我怀疑它除了收纳垃圾外,是否还有进一步美化校园的功用。
  现举两个小例子。2004年,我到安徽黄山市开会,开会之余有幸到黄山一游。从山脚盘级而上,令我至今难忘的是,诺大黄山只有为数极少的垃圾筒,实际上说“垃圾筒”都有点过,那只不过是安放在角落里低矮到不刻意都寻找不到,而且外形、颜色装饰得与群山浑然一体的小垃圾池。2005年我去南京中山陵,也有如此感受。无论是黄山和中山陵,每年接待数百万计不止的游客,但环境干净整洁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看来,环境是否洁净,也不全是垃圾筒的功劳。
  我们校园里垃圾筒的亮相,应该是在2007年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之前,大规模引进垃圾筒在当时的确有其实际意义。学校要远迎八方客,古人迎新客会“洒扫门闾,去尘秽”以示礼节,我们理应如此,但是否需要此等数量的垃圾筒的确有待商榷。从那时起,垃圾筒们就盘踞校园大小甬道,迎来省内各级视察校情的大小领导,送走来自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参观学习的兄弟院校同行,与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共享风朝雨露。其“生涯”竟有“铁打的垃圾筒,流水的人”之意味,足有“任尘世人来人往,我自岿然不动”气质和风度。
  不知道校园里的垃圾筒何时能减少到不引人注目的程度!到那时,或许人的精神风貌亦或素质,才可有珍贵机会得以真实显示。这不由令我想到,任何管理之理想都是从“有”而到“无”的,真正高境界的管理效果是从约束到自然,最终目标是要由管而达到不管。垃圾筒的存在,总让人充满担心,担心一旦哪天垃圾筒没了,是不是校园仍然会执拗地回到食品袋遍地开花的景象。
  又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当年没学懂,成年后才晓得当年雷峰塔的倒掉曾使鲁迅先生是何等的快意。“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在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是的,我此刻是多么希望也有鲁迅先生的快意,希望众如星辰的垃圾筒尽早倒掉。的确,破破烂烂的蹲踞在美丽的校园,我实在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好,真正是碍眼丑陋得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