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高境界:不求甚解
写作的前提是要有阅读经历,阅读经历越丰富,写作就越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最好的写作状态不是为一人一事而做,而是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如日常说话,则须臾不可离。从写作溯源到阅读,阅读分不同阶段和层次。初始阅读会求一字一句的妙处,而更高意境的阅读却恰是在“不求甚解”处。
作家李在《〈金刚经>的无言意蕴》中这样描述读书“不求甚解”的意境和主观感受。他说,“不求甚解,在读书似乎是蔽障,在诵经却绝对是前提。诵读《金刚经》不需要如何深刻的理解,而只求心境的安宁。诵读之际,物我两忘,浑浑然不知置身何时何地。仿佛幽深的山谷,有鸟儿啁啾,宛如无垠的沙丘,风声鸣响在浩渺的远方,繁星点点的太空,静谧是升华,也是飘落。有人于诵读间闻到一阵清香,固然是欣喜,却不必着意。”
他对“不求甚解”的表述比较准确。这令我想起中学语文教师讲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心得。其时,语文教师仅按古文翻译把陶渊明的话做了肤浅的解释,并没有讲清楚内中的奇妙之处,同学们不甚了了,有的还成为不好好读书的借口。相比于李吉力,前者的解释含糊而不深入,有点“迷魂阵”的意味,学生们感觉不明白,却又问不出所以然,为师者也就主观认为学生都已经通晓。李吉力则把“不求甚解”的内心情境描述的具体而形象,只有经历漫长而深入阅读的人才可以把“不求甚解”表达的如此清晰而恰如其分。中学为师者既没有如此的阅读功夫,自然也就只能理解肤浅大意,不能讲明白也就理所当然。
此外,“不求甚解”的主观体验不是在任一本书籍的简单阅读中能够得以体验。就我理解,“不求甚解”在阅读一般书籍的过程中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在阅读以体现意境或只呈现“大意”的书籍中,才会闪烁这种“不求甚解”的灵感。没有经验过这种灵感的中学教师,何又能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意思?所以,抠字眼的翻译也只能使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意。
《金刚经》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32品,全文5千余字。我仅只诵过第一品开篇的一小部分。初始目视而阅,须臾即发现出声诵读更妙,轻盈与喜悦之感油然而升,仅只这一小段的诵读就令人顿悟智慧经典与普通书籍的区别,其中的幽妙精微境界真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和企及。再说读书,忌功利心,尤其佛教经典,心不静,自然不得其妙,所以,真正体会“不求甚解”的妙处,并非一般人能领略。尚且,这些真正大智慧的书籍也并非是用来呈现世人而求其一字一解,所以,它传达的智慧和精奥也就不是下一字一解的死功夫即能获得。我的这种理解如果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