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玉(1003~1070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因才具突出经严格考核而登“书判拔萃科”,成为后备官员的优选对象。
庆历元年(1041年),张伯玉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他刚介有守,才学甚高,主持儒学,卓有成效,士子们受其教泽而脱颖而出者甚多。后来,他又以秘书丞出知并州太谷县事。他勤政爱民,广兴水利,政绩突出,声名颇佳。庆历四年(1044年),张伯玉因“敢言清节”被主持改革新政的范仲淹荐于朝廷任职,得举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张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 (今安徽当涂县)。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他在越州任职二年,励精图治,悉心经营,特别在兴学育才方面成效显著。
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调任福州太守。福州地处南方,入夏酷热,中暑生病的人很多。他到任后,经过调查,认为福州的气候很适合榕树的生长,榕树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既可遮阴绿化,又可净化空气。于是,张伯玉发动百姓,家家户户种植榕树。榕树生长的速度很快,几年后,福州就出现了“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因此,福州“榕城”的别称声闻遐迩,沿用至今。
张伯玉不但娴熟吏治,而且多学而博识。久负盛名的文学家曾巩任太平州司户的时候,张伯玉命曾巩写《六经阁记》。曾巩几易其稿,都不令人满意。于是,张伯玉自己动手写下了《六经阁记》,开头说:“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曾巩看后,大为叹服,自愧不如,从此更加发奋学习,后来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张伯玉还能诗善饮,常饮百杯,赋诗百篇,有“张百杯”、“张百篇”之号。著有《蓬莱诗》2卷,惜已散佚。
但张伯玉太守在福州广植榕树的功绩则永远铭刻在榕城人民的记忆中!张伯玉后出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撰诗赞曰:
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
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