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相思莫相负
中国戏曲是门奇崛的舞台艺术,迷上久已。惊鸿一瞥,真不知从何来的由头,一眼就入了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上台,能看见的不过是几盏刺眼的舞台灯,和台下参差的人头,可她偏还要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极沉醉、极旖旎。台下的观众,也偏能从偌大舞台上孤零零两个人、两把扇子、几缕笛音里,“看”到满园姹紫嫣红中的沉醉来。美也温婉,爱也融淡,长袖舞处,只让人想“但使相思莫相负。”
看昆曲有些年头,然而京剧、昆曲、越剧三个剧种,对昆曲了解最少。相熟的只有《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也只因买了剧本看过几遍。要是谈及现场演出,那更惭愧。青春版《牡丹亭》演了这么多年,所看过的仅有中本,不过是全戏三分之一。然而《牡丹亭》中的爱与美,确是典雅深眷,让人难忘。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情深。”这话汤显祖写在《牡丹亭》一本最开头,与之对应的还有“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初初每想,这话有点打击面过大,几乎能把大多数人的爱情都一棒抹杀。只有你柳杜的爱情叫爱情么?又不是谁死了都能埋地下三年还复生的。可等看完了整本《牡丹亭》,才感叹爱的绝世。柳梦梅、杜丽娘,任一个人少点痴情,都走不到最后的大团圆。
因为整出戏实在太长(共55折,若要全演,恐怕得连演一星期),剧团通行做法只演到杜丽娘离世为止,把“闺塾”、“惊梦”、“寻梦”、“写真”、“闹殇”等等几折重头戏细细排来。这样演有个缺陷,柳梦梅成了彻头彻尾的配角,只在“游园”里出现那么一小段。
还有一种演法是到杜丽娘死而复生,叫《还魂记》,这里柳梦梅的戏份被提到第二主角。《拾画》、《玩真》是柳梦梅一个人的戏份,而《幽媾》、《冥誓》则是杜柳两人对手戏。
其实对于《牡丹亭》,本就应是双主角。没有柳梦梅,杜丽娘只能是个一梦而亡的痴情女子,断没什么人鬼相会、死而复生。柳和杜一样执着、勇敢,但身为男子,他可以做杜丽娘不能够做之事。比如千里寻亲传达丽娘复生的消息,比如考中状元得到皇帝亲自许婚。杜丽娘的理想,要靠柳梦梅在下本中实现。而柳梦梅的痴情也绝对配得上杜丽娘:你有因梦而亡,我就有“叫画”。所谓“叫画”,是梦梅在杜府旧花园,拾到丽娘生前画像,爱上画上女子,每日对着画像低唤。若没有之后丽娘鬼魂听到他的呼唤,那他会不会也相思成疾?
我所说的上中下本,是按照青春版《牡丹亭》的编排而言。上本“梦中情”演到杜丽娘“离魂”,中本“人鬼情”到杜丽娘“回生”,下本“人间情”则是两人克服现实种种困难,最后“圆驾”。虽然评价褒贬不一,但白先勇先生呕心沥血推出来的这个青春版《牡丹亭》,确是昆曲功臣。这一出《牡丹亭》当年在全国高校巡演,掀起过一阵昆曲风潮。而它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生戏迷。后来再有什么厅堂版《牡丹亭》、江苏省昆曲院的《1699桃花扇》,多少受了它的影响,走唯美典雅路线。
《牡丹亭》近皆舞台素净,往往只有最基本的一桌两椅,让观众视线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还原了昆曲本身的美。剧本如诗,配了行云流水的唱腔,还有精致刺绣的丝绸戏服。男生女旦挽着水袖,顺了眼波流转,谈笑间,骨子里都镌着浓郁的酥。台上表演稍纵即逝,上一秒的精彩还没来得及回味,下一秒又扑面而来。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因点滴的美,比现实中的爱情都要细致,映得古往今来皆虚,只有这一缕春梦,才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