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国学”岂仅“孔孟之道”


  言及“国学”,还有一个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国学”,是不是仅仅限于孔孟之道?本人以为,那才不见得!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种观念?我认为,这是从汉武帝利用董仲舒“独尊儒术”而来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个“汉武”比“秦皇”更加阴险。同为大独裁者,“秦皇”只知使用暴力焚书坑儒,造成文化绝灭,留下千古骂名。“汉武”却心怀“柔术”,换一个法子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所利用的董仲舒这位 “大儒”何许人?不过是一个仰承“上”的鼻息,活脱脱的御用学者而已。他遵从“上”意,巧妙篡改了儒家真实涵义,曲解“三纲五常”,一切以“服从”为宗旨,建立起两千多年来,人人必须遵循的一套所谓“正宗”思想体系。后世一些“大儒”,也无不竭力“丰富”这个体系。经过日月累积,于是形成的“国学”几乎完全等同于,他们别有用心修改后的“儒学”。以致逐渐深入人心,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请看“汉武”和继后的一切“上”们,岂不阴险胜于“秦皇”多多吗?
  噫,君不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何其欣欣向荣。如果整个世界只开一家思想店,这个世界也就接近于完蛋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一部貌似堂皇深奥,实则板滞不前的思想史,以及由此而演绎的政治、文化等等方面,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笔者在此大声疾呼,“国学”绝对不能和孔孟之道完全划等号,从而排斥其他思想体系。一切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的思想,统统都值得学习,归入“国学”的范畴。
  试问,老庄的“无为”有没有一些道理?老子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不是治国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墨子的“兼爱非攻”,是不是一种积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还多呢,可以归入“国学”之列者,难道还少了吗?
  以“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来说吧,就是提醒治国者不能瞎折腾。“小鲜”就是“小鱼”,如果在锅里不停翻来翻去,必定弄得粉碎不成样子。为“上”者治一个大国,如果不识其中道理,一昧从主观意念出发,无休无止穷折腾,发动各种各样运动,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公然与大自然对抗,必定遭受大自然无情地惩罚,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眼下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治国观念中,有“不折腾”一句,就是很大的进步,受到人民群众普遍鼓掌欢迎。
  我理解的“国学”,绝非狭窄范围内的孔孟之道。古往今来一切具有积极意义的哲学体系和道德观念,统统都应该划入这个范畴才好。
  最后说一点,学习“国学”不能搞形式主义。现在似乎有一股风,讲“国学”、学“国学”就一定要穿长袍、唐装,自我装扮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不说这些大师吧,以免伤感情。别人穿衣不违法,有自己的自由,谁也管不了。找一个死老虎来打吧。看一看重庆缙云山那位“神仙道长”李一的道士冠、道袍打扮,就使人觉得不伦不类,昨夜的饭也会呕吐出来。活像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在“兴汉灭满”的思想下,就必须把现时的一切都打倒,恢复“汉时衣冠”方是正理。但是“汉时衣冠”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于是有人就把京剧团的“武松打虎”一类的戏袍穿上大街,造成了大笑话。
  话说到这里,顺便再说一句。如今清宫戏几乎占满了屏幕,到处炫耀猪尾巴一样的辫子。不知中华民族最丑陋的就是女人缠小脚、男人拖辫子。知不知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的故事?以耻辱为荣,以肉麻为有趣,叫人看了作呕,尚复沾沾自喜,这是什么东西!这样的编剧、导演简直该以 “侮辱民族罪”、“误导思想罪”判刑!弄得影响民风,一些不懂事的年轻父母,也给天真烂漫的孩子蓄辫子。这样的盲目复古,就和不分三七二十一,盲目掀起“国学”热没有什么差别。
  须知,学习“国学”并非全盘复古,而是应该从过去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里,吸取有用的部分,积极推动现代生活。什么事情也要与时俱进嘛。穿长袍、汉服、唐装,未必就能学好“国学”,更未必就显得自己很“国学”的样子。一副现代大儒模样,可以进孔庙与古圣先贤并肩排排坐,一起吃冷猪肉的样子。
  依我看,只要学得传统道德观念的真髓,穿T恤衫、牛仔裤,手里端一杯可乐,未必没有什么不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