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血荒”下的反思


  近几天,翻开报纸或杂志,浏览网页新闻,我们都会发现非常触目惊心的两个字“血荒”。当我们在人潮涌动的街头巷尾或逛街购物或旅游观光时,有没有向静静停靠在附近的采血车或献血站投去极为关注的一瞥,或者毅然地伸出我们的手臂,让血液可以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呢?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两个字眼是那么的生硬与不真实,仿佛离我们万里之遥,就让数据与事实说话:国内多省市出现医院临床用血“血荒”现象:武汉、太原、重庆、长春、青岛……血荒,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蔓延。近年来我国临床用血量需求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与此相比,当前我国人口献血量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加之冬季大多数地区的寒冷多雨,导致献血人数减少,用血紧张。血荒,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和深刻反思的问题。
  回忆起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故事中的许三观在青年时代靠着卖血娶到了老婆,有了第一次卖血的经历就难免有第二次,他又卖血帮自己的非亲生儿子还了打人的医药费。他就是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六十岁最后一次卖血被拒绝时流下的沧桑眼泪,让我不禁感慨: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卖血虽是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但这种行为也确实救活了很多贫苦老百姓。“卖血”这一词,也就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不会忘记我怀着多么沉重的心情看完小说,主人公每卖一次血我的心都会跟着抖一下。故事的最后,我哽噎了。所幸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义务献血,无偿献血”的年代,那种以金钱换生命之血的悲惨画面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听到最多的献血口号是“一人献血,全家享用,伸出您的手臂,献出您的一份厚爱,欢迎参加无偿献血。”采集血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垂危的病人,献血从“有偿”到“无偿”,这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创新,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种“世人平等,惠及众生”的人文力量在朝着更具人性化的方向不断传承和发展。然而正如哲学中所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无偿献血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伴随而来的是不容忽视的缺血现象。
  血液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无价,所以人的血液自然无法用世界上其他任何物质来等价衡量。局限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程度,无偿献血还没有被民众普遍认为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百姓的献血积极性不高除了之前说的天气原因外还存在其他原因。比如在艾滋病以及其他血液传播疾病防不胜防的年代,任何一个关心自己生命的人在无私奉献之前都会三思而后行。因此,怎样“放心的把我的手交给你”,这是一个医疗机构与人民大众之间需要好好交流和沟通的问题。“我们想救人,前提是我们的生命安全是被百分百保障的”,这应该是大多数爱心人士的心声。
  换一个角度来想想我们自己,是否真的做的无可挑剔?矛盾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错误不可能只存在于事物的某一方。中国以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并称,在人口数以亿计的国家,只要万分之一的人无私奉献,就会有数不清的人免受血液短缺现象的困扰,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也许在新旧事物的交替过程中,总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只要新事物是不断向着更有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的方向发展的,我们就认定,它是经得起时间、社会和人民大众考验的。真理也就是在不断地被质疑和批判中更加明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相比于“有偿”献血,“无偿”献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最后引用一句意大利谚语:“世界是一个村落。”希望我们每个人每天早起和晚上安眠时,都会提醒自己:我们只是一个小小乡村的淳朴憨厚的村民,我们每天做的是把我们村庄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把我们朴实的性情发扬下去,让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学生记者 王蕾 吴玉玲 陈发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