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一位老医务工作者的情怀———记离休干部薛华的先进事迹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我的理解里,我校离休干部薛华副研究员正是这样认识和付诸行动的。
  一九九一年他从岗位离休后,正考虑如何安度晚年,这时组织上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去武陵源扶贫,帮助指导基层卫生工作。作为一个老同志、老党员,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在这时,他时刻考虑的仍旧是如何将党和部队多年培养的医术回报给社会。着手编制武陵源医疗卫生开发建设规划、为当地培训医务工作人员、大力开展以发掘当地丰富的中医药为主的科研活动、在区人民医院开设专家门诊部,解决游客和当地居民看病难的困难……年过花甲的他在下面一干就是两年,而仅仅前三个月,经他门诊看病的病人就达一千多人次。百姓的好评如潮引来了媒体的关注,《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大庸报》等多次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和照片。
  薛华少年时得了肠伤寒,父母与两个姐姐也先后得过肠伤寒,他们一家都是在当地老中医韩魁元先生的救治下恢复了健康。全家感激不尽,无以回报,父母就要薛华认韩老为师,跟随韩老学艺。少年时随名师学医的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一九四七年薛华参军,后进入军医训队学习,毕业后在部队医院当医师,这期间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并荣获三等功。一九五八年进入第四军医大学学习,一九六三年毕业以品学兼优的成绩分配到一四O师任主治医师兼所长,后任卫生科长兼医院院长,一直从事医疗工作。一九八二年转业到湖南中医学院,先后在科研处、基础课部等部门担任领导工作。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薛华同志的工作都干得很出色。在师后勤部任部长期间,他考虑到现代化战争中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与战友一起认真学习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以及现代化战争中后勤保障的有关知识,与同志们一道编写出了一本《战时后勤保障工作资料汇编》,受到了部队干部和战士的高度赞扬,他所在的后勤部被评为先进后勤部。他参加了部队在北京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因为全班学员的优秀表现,一九六八年六月三十日,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把这次接见视为一生中最大的荣誉和幸福。
  一九九二年底,薛华从武陵源撤回,本应歇下来好好休息一阵。然而,多年的基层锻炼,尤使得作为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他,深深体会到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从而萌发了自开诊所的想法。一九九六年,他接管赤岗小区中西医结合诊所,二OO二年又建起了洪广中西医结合诊所,工作至今,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事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薛华同志与医疗工作十分有缘,一生与疾病抗争,得到了组织领导的关怀和肯定,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他在诊所的多年工作中始终坚持两点:一是用良心、同情心、责任心为病人服务,遵循低收费,治好病的原则,坚持不开大处方,尽量不用贵重药,遇到贫困病人还免收挂号费、出诊费,甚至减少或免收药费。二是尽力资助青年就业,以减小社会压力。他的诊所先后接收了几十名实习生、见习生、学徒和医药骨干,对这些青年,他非但不收费,还供给他们食宿,有的还发放生活费。薛老注重对他们在思想、技术上进行传、帮、带,对个别家境贫困考入学校学习的青年还给予学费资助直至毕业。现有,他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还有些自开诊所、药店,独当一面。但是薛老仍旧把他们当成自己不懂事的孩子,常常对他们进行电话指导,甚至不辞辛劳亲临现场进行指导。
  薛华同志是快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家人和周围的同志都劝其休息,他却总是微笑着说,耄耋之年还能为党、为人民工作,为社会建设增添一砖一瓦,也是一件十分有益,十分值得的事。
  古人诗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亦作诗道:夕阳无限好,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不正是薛华同志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