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河南大学起始校名
2010年9月27日,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在音乐厅召开。采访这样一个会议,对于我这个校报老记者来说,应该是一桩轻松而平常的事。然而,从会议一开始我就很紧张,散会后更是坐卧不安。因为,校庆筹备工作动员大会的召开意味着我所挖掘和研究的《百年河大》,就要面临冲刺的关头。但是,许多图片还没有整理,不少问题还存在质疑……就拿河南大学的起始校名来说吧,现在几乎所有的出版物和宣传品上都写成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我细心翻阅过所能找到的各种文史资料、纪念册、校刊等,从后向前逐年推进。我发现,直到中州大学时期,大家都是把“预校”全称叫作“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长期以来,大家都这样称呼“预校”,似乎这里面没有什么问题。就算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成为问题。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称呼?依据是从哪里来的呢?建校前,先贤们通过向民国政府“上书”,在报纸上发表“消息”,联名公布“公启”,最后确定并正式发表了招生广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广告上面,白纸黑字公布于世的却是“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
《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发表在民国正式报刊《自由报》一版显著位置,从1912年8月26日(《河南大学校史》2002年版中为从“8月25日”)至9月2日连续刊布8天之久。我想,“提学司”是当时教育部门最具权威的政府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如此郑重其事的文件,应该是确定校名最好的依据。(见图一)全文如下:
“一校名该校定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 二 校址 省议会东第一中学遗址三班次暂开英文班两班每班以六十名为限四毕业年限四年毕业毕业后择优公费资遣欧美留学次者给予毕业文凭择其所长派充各学校教员五投考资格(甲)身体健全(乙)年龄在十三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丙)国文通顺(丁)算学会习加减乘除命分者六收费学费每学期洋三元膳费每月洋四元操衣费临时酌定均于入校以前一律缴齐书籍自备七报名日期自阳历九月初四日即阴七月二十三日起至阳历九月二十日(即阴历八月初十日)截止并于报名时呈缴本身四寸像片一张无论考取与否概不退还八报名处学务公所专门科”
从上述文字资料看,学校的起始名字应该是“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不知何故,后来就变成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笔者下了很多功夫,也没能找到有说服力的更改原因。只是在我们的校史中,有一段文字似乎能说明其中的关系。校史也收录了上面所提到的广告,并在后面写道:“这则广告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开班内容、招生对象与条件、收费标准和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昭示得清清楚楚。9月下旬,首届新生140人(比预定的扩招了20人)入校上课,学校正式命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下简称为预校)。这样,一所别具一格的新型学校就在古城开封正式诞生了。”(《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若从人们的书写与称谓习惯来看,这样的总结不无道理。但是,仔细分析还是觉得有些牵强。从字面上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中“预备”的解释就是“准备”,非常口语化。但“预科”的解释就很详细:“为高等学校培养新生的机构,附设在高等学校里,也有单独设立的。”(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版)根据这样的解释,似乎“预科”比“预备”要准确些。因此我想,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我们还是正视历史,大胆地还原其本来称呼为好。毕竟,我们验证历史的依据应该是历史原件或者是最早的文献。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像我们每个人,既有学名也有乳名。如果经常被叫乳名,那大名就会被淡忘。学校的名字,大概也是如此。不过,在正式场合,我们还是应该称呼学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