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加快我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化与实践经验不断提升的过程,其实质是人们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有计划地为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知识或完善理论创新提供保障条件的一系列综合性、系统化建构的实践活动,其直接目标就是建成系统化和合理化的教师教育学理论体系。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加快推进我校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策略谈几点想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向教师教育学是从教育学分化出来的一个新学科,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准的提高和教师教育地位的提升,急需研究“一般”或“共性”问题。我校教师教育学的研究方向应从教师的培养、入职教育、教师的培训这三个方面去凝练。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形成时间可能会有先有后,但都不可或缺,只有当他们之间具备合理的结构,才能避免各研究方向之间发生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冲突以及基本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从而更有力发挥整体功能。
  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抓紧开发教师教育概论这门课程,主要是对教师的时代角色与素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理论、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其次,应进一步组织力量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开发为精品课程;三是要重视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四是做好名师成长案例研究、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改革、新教师入职教育、教育硕士培养等课题的研究。要通过课题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并为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营养。
  二、学科梯队的组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高级研究人才十分匮乏,尚缺乏一支足够支撑起这门学科发展的、梯队化的专业化队伍。我校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才队伍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从传统学科中物色对教师有研究的领军人物,传统学科中的教育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主要来源。
  二是从培训系统物、教师管理人员、有关课题中物色。学科理论一般也要经历由实践到理论、由粗到精的过程,全国教育学院系统通过十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批成功的课题,我们应加强用学科理论去总结、概括、提升。
  三是目前要抓紧借助课程论、成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培训提高现有人员水平,培养新的专职研究人员。
  四是在我校教师教育研究运行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可以已立项课题为平台聚集人才,由课题负责人担纲组建研究队伍,经费直接分解要到项目到人,实现项目负责制。比如,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课题可与《班主任之友》杂志联合,以杂志为载体,面向读者、面向全国;名师成长案例研究课题可与省名师卓越工程结合,建立省名师论坛。
  三、学科基地的建设要根据我校的基础,有目的地建设本学科的研究基地,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原有与基础教育联系的网络与教育学科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的机会,组建团队,打造基地。
  第一,学科建设应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可以考虑在我校教育学专业中开设“教师教育”方向,为各地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实用人才;同时重点发展教师教育硕士的建设。要积极与有关高校合作,建立相对完备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抓紧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及科研等各项工作。
  第二,抓好研究团队的建设。设立教师教育研究所,加强对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管理协调,培育本学科的学术骨干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实用人才,同时依托研究所,组建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
  第三,抓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等项目。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已达7所,操作经验已较成熟,各师范专业都应借鉴此经验,与附近中小学合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四、打造若干学科项目现在,无论是师范院校的改革,还是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活动、校本研修行动,都面临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应面向这些实践第一线找项目。
  一要改造师范教育专业。我校作为由教师培训机构改制而来的师范学院,拥有职后培训的经验,可以通过学科建设把职后教师培训经验加以整合提升,以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培养模式上走出一条新路。首先是要建立新的复合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形成理论类-—技能类—实践类课程基本平衡的课程结构;其次,目前急需开发的是关于教师自我意识方面的课程、技能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要改革传统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公共必修课程。变一次性的教学思想为终身性的教学思想;变封闭性的教学过程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变单纯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变无视“教师”的教育学为为教师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学。
  三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指导。如由我校教师提出的“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经过近10年、100多所学校的实践检验,已有系列理论著述、一批示范学校与专家,可以将其列为推广项目。
  四要做好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幅度的基础,见效慢但后劲足,应自始至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