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普及民族学知识





  什么是民族学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民族学理解的深入,人们对这门学科的定义也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鉴于此,我们给出定义是:“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基本研究单位,在自然环境、历史过程和族群交往中考察其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因此,关于民族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以及民族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认识。
  一、民族学学科兴起的历史背景民族学这一学科产生在19世纪中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而是一连串政治、经济原因和学术背最综合作用约结果。因此说,民族学的形成是需要的产物。也正如美国学者卢伯克所说的那样:“研究野蛮人的生活,对英国特别重要,因为他是一个大国,他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他的公民处于一切文明阶段”。这种需要包括了贸易的、夺取的、统治的目的。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的海外贸易进入了高潮。对异族贸易的失败,迫使人们去加紧了解异族生活约习惯和嗜好。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加快了夺取殖民地的步伐,1800年夺取马耳他,1806年夺取非洲的开普教,1814年夺取北加里曼丹,1838年夺取阿拉伯,1849年占有了印度。这一系列的夺占,引发了把握有关地区民族情况的冲动。以往的殖民强国仅满足于沿海滩头的移民占领和海上通道的控制,现在为了和其他殖民宗主国之间的争夺,于是对已占有的殖民地实行有效统治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如要稳定占有殖民地就必须实行直接统治,而要实行直接统治就得研究当地的民族文化,这一认识规律已被当时的社会所公认。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一作为工具的民族学学科就此诞生了。
  二、民族学学科的基本特点(1)跨民族研究的双向导通性民族学从形成之日起,一直是一门专一研究异民族的学科,即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角度、学术思维习惯上,去认识了解其他民族,全部研究过程均跨越两个以上民族界面进行,而且形成的结论和理论必须兼顾两个以上民族的事实,应用这些理论时也必定以民族界面存在为其适用的先决条件。
  民族学是立足十跨文化研究的学科,近年来民族学又正式地充出了坚持双向导通研究的当今,也就是说民族学向世界一切民族开放,既允许发达民族研究不发达民族,又允许不发达民族研究发达民族,更提倡发达民族之间相互研究和发展中民族相互研究,随新这一学科特征的被确认,在民族学的应用问题上,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原则问题,这就是民族学研究的立场问题。
  (2)民族学研究的整合性民族学所研究的民族是靠文化维系起来的人的聚合,其特点是整合起来才能观察到的共性,这种研究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差异和关系,而是在忽略民族构成成员个人差异的基础上,综合出来的民族共性,并进而揭示出民族间的差异和关系。
  维系民族的文化也是一个个完整的综合体。一些文化因子可以在若干民族中出现,而这决不能视为这些民族就一定有某种联系的充要依据,也不足以判断它们相同或相近,因为它们也许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表象相同或相近约因子,只有当它们被置于相同的背景中,充当同一功能,担任同一文化结构的相似角色时,才可以视为真正的同或近,抽掉文化背景,脱离文化整体的孤立因子问的同或近,在民族学研究中没有实际价值。这种从整个民族中看个人,以整个文化中看文化因子的原则就是民族学研究的整合性。
  (3)民族学研究相对性民族学家对这一特征的认识相当曲折。民族学发展的早期,这项研究具有探险性,前人根本来不及考虑自己手中的观察标准。人们总是无一例外地把研究者自己民族确立为唯一的参比对象,本民族的文化目为唯一的参比系统,其结果自然是以本族之是非强如于人,而且还在一切异民族研究中无限制地加以推广,导致了一系列混误。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错误,转而强调不先立标准,而是先深入被研究对象中去发现其特征,之后才谈得到建立其参比系统和从事分析总结。从这一见解出发,先是始亚士,后来是赫斯科维茨,提出并基本完善了文化相对主义,使民族学在研究少法上前进了一大步。至于如何在文化相对主义理论中引入进化观,使之更完善,则是当代民族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本书着力追求约目标。在文化相对主义的指引下,民族学家们注意到了自己的标准的可行条件,并为了研究的客观性而创建了各式各样约参比系统,提出了大量的参比对象,研究的可靠性从而大大提高,不过这一些工作至今尚未完成,亟待解决约问题还很多。
  三、民族学研究的价值从民族学学科定义出发,民族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民族是什么?它如何形成?具有哪些结构特点?又凭惜什么而延续下来?围绕这几个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前人提出过数以百计的答案。大而概之可以分为两大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前者认为民族中先天素质差异的表现,甚至是种族、血统的高低的反映;或者是心理的反映,是个人作用的机械积累。后者则以为民族是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作用于人类,人类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时,由于面临的对象各别而诱发出的差异,通过社会积累形成有机整合性差异系统的结果。其间孰是孰非的较量仍在继续着。不言自明,我们的立场是后者。
  (二)民族是以何发展而来的?它起于何时?又归于何处?围绕这个问题的见解同样是千差万别的。最基本的看法有两大类,其一以为民族与人类俱来,而以人类相始终;其二以为民族是人类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而到某一阶段时则归于消失。后者进而认为人类越发展,其社会共性越大,最终是人类全部形成一个“民族”,即民族差异消失。我们的观点是:具体的一个民族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其自己的发展、发生、兴盛、消亡历程;而人类之于民族差异则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生的现象,其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不同部分征服自然的手段差。面对自然环境的多样化,这种手段差始终有其存在价值,故人类间有民族差异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实。人类社会存在,则民族差异也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民族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
  (三)民族的存在是有用的事实?还是无可奈何的多余?民族差异的存在对人类是否有价值?对这些问题约解答同样纷繁。有的人认为民族的存在是大坏事,它造成了人类间的分歧,妨害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有的人又以为民族差异是某部分人落伍的结果,因而人类发展后民族也随之而消失。这些看法与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不特,是站不住脚的观点,因为时至今天从未有过永远强大的民族,也未有过永远弱小的民族,而且往往是落后的“野蛮”人征服自视高贵的文明人,而且往往是多民族交往之地比单一民族之地更容易兴眨发达。这些事实迫使学术界反思,重新认识民族存在的价值。
  (四)民族与民族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民族纠纷是否可以避免?围绕这一问题,有人主张异族皆敌,或异族皆低下。有人却认为族际关系的基础是双方部需要交往,民族间互为依存是好事,是应该而且可以追求的目标。民族纠纷是将自己民族的愿望强加于人的结果,历史上是失误引发了纠纷,而不是纠纷先天存在。民族学的责任就在于探索民族间和睦共处的理论和具体实施办法。
  (五)民族学研究到底有什么作用?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学者中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各异,他们的出发点和结论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一般说来都有共可取之处,关键在于批判的吸收。从当前的国内国际实际出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第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了解各自在世界各族之林中表现出的长处或短处,以便中华民族的振兴。民族学研究种族和民族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各种族、各民族的共通点及相异性,认为种族、民族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民族学反对民族自我中心主义,认为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是世界的客观现实,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是由于环境和历史不同而形成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是难以比较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了解国内各民族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熟悉各民族的习俗、心理和性格,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学会和掌握与异民族友好相处的方法,否则会造成许多误会和冲突。历史上许多民族间的冲突都是由于不理解或误解其他民族的习俗或行为、观念而引起的。目前仍有许多内地汉族大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情况,当他们接触到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时,就认为是落后的。如果不熟悉民族学知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处处以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民族之间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国家统一也就没有保障。
  第二,认识世界各民族,以利我国各民族在娇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程中,找出正确的道路并完善地提供与世界各民族交往,预测各民族发展趋势的充分资料,作为规划外联的依据。民族学自形成之日起,西方殖民国家便把民族学知识应用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和外交、外贸管理,许多民族学学者都被安排到殖民地工作。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各不相同,文化和习俗也各具特色。因此,熟悉各国的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对于外交、外贸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认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基础,以利在合理的基础上协调各民族的关系,民族地区安定、民族和睦和民族立法提供理论依据。民族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创造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在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制度文化,人与自我(或“心灵”)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精神文化。民族学认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根本。文化民族学有许多的分支学科,尤其是生态民族学、宗教民族学、心理民族学及人际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等,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民族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和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民族学知识和理论对调节人的心理平衡、保持健康的精神气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宗教民族学知识和理论对处理不同宗教间的关系、维护宗教和谐、应对宗教冲突具有指导意义。人际互动和交换理论也一样,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四,规划各民族区域的经济建设,为之提出理论和具体实施办法。民族地区现代化和文化保护,十分需要民族学与民族学研究人员从事相关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也包括多种形式:一是对策性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所作的研究;二是预测性研究,主要回答“将怎样”、“会怎样”的问题,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发展趋势的研究;三是制定政策和法规等的研究,主要为科学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服务。如果我国了解文化的发展、变迁规律及其价值,如果熟悉国外的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情况,就不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此外,民族学十分注重创新,认为创新是文化变迁的源泉和动力。人类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这对于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的关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完善民族学学术体系,为我国文化科学体系的发展尽本学科之责。为民族学中华学报的创立尽本学科之力。一是对西方学术理论的把握;二是以田野调查引领学科创新;三是资源整合夯实学科平台;四是形成学术理论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