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至2013,是我校跨越发展的十年。十年来,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在紧抓机遇,快速推进,教学工作也不例外,横跨三个五年规划阶段,几代农大人的深厚积累渐次转换为新成果。师资力量日益雄厚,本科专业发展迅速,精品课程建设从少到多,“创新创业”全面实施,招生就业形势喜人。“育人质量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首,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快步行进。
一、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2003年以来,学校专任教师由434人增加到852,生师比由23.7:1降至18.1:1;正高级职称由55人增加到15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由125人增加到2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8人增加到213人,硕士学位教师由91人增加到558人。
学校迁校后累计投入1730万元,作为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安家费及住房补贴,共引进各类人才741人,引进社会服务团队1个;聘任“龙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青年龙江学者”1人、“王震讲座教授”8人。累计投入近650万元,培训师资3000人次,其中送出攻读博士学位150人、攻读硕士学位235人;现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165人。
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正高级职称教师年均收入达到103,100元,比2003年提高了3.5倍,全校教职工年均收入达到57,300元,同比提高了3.2倍。2013年,学校再度适时调整校内津贴比例,各级各类人才校内津贴增长幅度均达到50%以上。
教师学历的提升、人才引进的提速、教师待遇的提高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借助评选教学领域的优秀人物,营造了良好的教学风气,2005年启动校级优质课教师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共有86位教师当选。2006年启动每年一次的教学名师评选,共获批省级名师1人,校级名师25人。2011年相继启动了每年一次的教学新秀、青年能手评选,获批省级新秀2人,省级能手1人,校级新秀9人,校级能手6人。2008年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共获批省级教学团队3个,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个。
上述数据虽然不能代替日常的工作状态,作为近十年学师资力量加强的一个侧影还是有说服力的,教学中心地位的加强也为人才涌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专业建设及发展工作
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平台。自2003年以来,我校坚持优先发展“农学、工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专业,适度发展“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在专业数量及发展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本科专业建设因势利导,数量与质量并重。从1958年建校到2002年我校设有本科专业22个,覆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五大学科门类。截止2013年8月,我校共设有本科专业44个,比迁校前增加1倍,覆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2010年成功申办飞行技术专业,成为全国开设该专业唯一的一所农业高校。2013年4月撤销了已停办4年以上的2个专业。
总体来看,2003年至2007年是我校专业迅猛增长的阶段,学校一共增加了21个专业,接近2003年以前的专业建设数量总和。2008年开始,出于发展的总体设计,学校开始控制专业数量,5年间仅增加3个专业,从而完成了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建设的转变,进入了专业平稳发展的阶段。
专业发展有序推进,推出与培育并行。从1997年开始,省教育厅启动了重点专业建设,我校对涉农类专业给予大力扶持。1997年学校只有植物保护、生物技术两个省级重点专业,迄今已增加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会计学、农业电气化,省级重点专业就此增加到9个。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启动了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我校凭借着重点专业建设的成果,成功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农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2个(农学、动物医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农学、动物医学、农业电气化),其中2个(农学、动物医学)被推荐为国家级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础。上好课是每个教师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不仅要做好课堂内的教学空间营造,还要外树形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大功夫。
课程建设扎实推进,精品与“开放”分立。2004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启动了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重点专业中遴选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建设,共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3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00门。
2011年,教育部和省厅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即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我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进行全局性谋划。2012年就开始设计方案,全面部署,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录播教室,从过去学校自身建设的意识转变到课程建设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上来。
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农学、动物学、食品等专业和文化素质类课程选定了四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其中,《科学认知动物》、《中国文学与人生》等两门课程率先完成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并于2013年获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过程中。
教材立项分布面广,专业与通识同步。近十年来,在国家规划教材编写方面,学校没有获得单独立项,但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开始参编“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规划教材。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中,共获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8部,其中28部已公开出版,1部教材获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称号。
2011年开始,我校启动了校内特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工作,共评选立项特色教材20部,已编出版5部;立项教学参考书34部,已有多部编写完成。从立项教材所涉及的专业来看,已经全面渗透到各个学科,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分布格局。在教学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今后学校还要通结合视频公开课程加强通识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的发展序列。
四、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我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观念环节,力争做到“有教学处要实践,内外空间相融合”,向内注重实验室建设,向外拓展实习基地的可利用资源,双管齐下,呈现出喜人的发展趋势。
全面投入,构筑实验室建设发展平台。实验室建设一是面向本校教学需要,二是面向全省教学平台建设。1999年,学校将原有的55个教学实验室调整合并为17个,2002年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60万元。迁校以后,学校逐步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经费支持力度,2005年将教学实验室由原来的17个调整为31个,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467万元。2012年,学校结合“育人质量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实验室建设入库工作,对全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了整合,调整后的实验室数量达到33个。目前,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0081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403.98万元。
面向全省教学平台建设,不断发展高水平实验空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建设校级示范中心4个。2002年,获批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动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经过教学评估之后,重点实验室建设得到加强,共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向外拓展,实习基地建设不断突破。迁校前,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实习基地主要以垦区为主,建有签订协议的校外基地89个。迁校后,借助大庆市的地缘优势,扩大了实习基地的范围,签订校外实习基地152个。2011年开始,教育部和省厅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我校于201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
五、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近年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卓有成效。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发展。进行“3+1”、“2.5+1.5”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已在17个专业实施,学生就业率大幅提高。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2008年以来与科瑞尔斯、惠普、达内等多家企业合作,在企业实习一年的近70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2010年以来,学校与北大荒通航公司联合培养飞行员,在农机等专业预毕业生中选拔学生到通航公司培训一年;2010年至2012年推荐的15名培训学员,已有10人获得商用固定翼飞机驾照,有4人获得商用旋转翼飞机驾照,均可单飞。
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个、校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8个。
“订单式”培养模式成效明显。2009年以来,组织开设了垦区管理区主任助理培训班和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由总局党委组织部与学校共同拟定遴选标准,先后选拔172名优秀学生。目前学员遍布垦区的各个管理局,成为业务骨干,得到一致好评。
卓越教育人才计划着力推进。我校坚持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和大庆市棚室经济发展,启动了“卓越系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在农学、园艺、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中,实行“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会计学专业实行“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了顺应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2011年开展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目前已开设4个研究性教学试点班,在22门课程中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试点。
从2007年至2010年,开展校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由学生主持承担项目达97项,30个专业的700余名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工作。2012年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工作,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57项、立项校级项目130项;省厅和学校共投入经费144万元,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2010年推行了双学位和双专业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另一专业学士学位,或者选择与主修专业同一学科的其他专业进行修读。部分专业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受到学生的欢迎。
注重教学管理机制创新。2012年推行专业建在系上工作,按照专业规模、承担的教学任务等条件,划分出41个系和8个教学部。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将日常教学运行及重要教学经费管理权限下放到院部管理。建立了以教学名师、教学成果为主的教学激励机制和以教学质量评价为主的教学监控机制,健全了4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细化对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着力加强教学研究,积极组织教师立项,2006年至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组织教师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微课教学比赛,获得3个二等奖。
七、招生与就业工作招生与学校的教学声誉相关,就业与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相关。学校十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体现出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招生折射教学影响力,录取分数攀新高。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2003年以前学校要在省段下降30分左右才能完成计划,2003年之后录取最低分和省段基本持平,2013年理科高出23分,文科高出32分,达到历史最高值。同时,第一志愿录取率也由十年前的5%左右提高到现在的将近100%。
在省外招生计划投放的范围扩大、数量增加,2002年我校仅在7个外省投放招生计划,到2013年共在26个省区招生。在校生总数从2002年的8297人(含研究生),增加到2013年的16402人,其中研究生1790人(全日制784人,非全日制1006人)。
就业考验学生能力,教学主体作用凸显。教学工作看似与就业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教学工作的试金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能力决定了他们在就业道路上能够走多远。2011届本科毕业生3455人,一次就业率为90.97%;2012届本科毕业生4030人,一次就业率为91.04%;2013届本科毕业生4026人,一次性就业率为90.36%。
十年成就,收获甚丰,与学校确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密不可分,尤其是“五大工程”建设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有力的支撑。发展中尚有缺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弥补,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对教学理论及规律的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加大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等。
展望前路,充满信心,我们要扎实贯彻学校“十二五”规划,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中,逐步实现资源整合,构建科学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共享平台,形成合力,逐渐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