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改革开放中的高校校报事业发展

□台旭
 台旭,现年82岁,1947年,任新华社记者;1955年到山东工业大学校报,任主 编;1984年,创办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任理事长;1986年,创办中国教育记协大学校报工作部,任部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给高教战线带来了一片生机。新形势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究竟如何在改革大潮面前奋起,如何面对高校校报的现实急起直追,又从哪里入手开始高校校报改革的第一步。这些课题已摆在山东省高校校报界面前,要求给以回答。
  迎着大潮找出路
  1983年12月间,4所重点大学校报的5位老报人相聚在一起商讨出路。他们当中有3人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校报工作的(青岛医学院的田广渠、石油学院的王纯礼、山东大学的高忠汉),有2人是从新闻战线转来校报岗位的(山东工学院的台旭、山东大学的陈崇斌)。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办报实践,酸甜苦辣都尝过,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他们先是回顾了高校校报悠久的历史,分析了现状与面临的困难。从1895年中国第一家高校校报(天津北洋大学)问世起到1984年已近90年了。她在历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扬中国共产党主张、唤醒知识分子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展新文化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当时许多党的创始人都涉足过高校校报这块阵地,有的还亲自办报并走上街头卖报。新中国成立前后,高校校报也发挥了很突出的作用,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影响。“文革”来了,高校校报一律被迫停刊,编辑受到冲击。尽管以后又复刊了,却再无生机可言。校报稿件千篇一律,应景和大块文章充斥版面,而且一直处于闭门办报状态。这种情况困扰着校报,非大刀阔斧予以改革不可。
  大家经过讨论取得共识:首先组织起来,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在上级的关怀和指导下,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于1984年5月27日正式成立。一开始就实行了理事任期制,即每一家校报选派一名理事组成理事会,再产生常务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每年举行一次理事会(也是年会),四年召开一次换届会。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理事的民主权利,又便于集思广益解决问题。首届理事会产生常务理事9人,他们是:台旭(理事长)、陈崇斌(副理事长)、田广渠(副理事长)、钱友屏(秘书长、山东医学院)、王纯礼、高忠汉、白林德(曲阜师范学院)、刘观浦(山东农学院)、赵新伟(青岛海洋学院)。
  这次召开成立大会,我们还特地邀请了华东区五省一市的重点大学参加。其目的是,能促使他们像山东一样尽快动起来,共同为校报事业发展尽力。当时被邀请的学校有: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和江西大学。随后,湖北、陕西、湖南、天津、辽宁等省市高校也找上门来,了解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的情况并筹建本省自己的组织。校报研究会很快被各省市所接受,并日益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和影响力,直接推动了全国高校校报事业的发展。
  校报正名规范化
  随之而来的高校校报改革从哪里突破呢?大家想到的是首先要“易刊为报”,为高校校报正名。高校校报本来是一张报纸,多少年来却一直叫校刊。要让人家承认是张校报,自己必须挺起腰杆先站起来。于是,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做出决定:全省校报一律在原来的报头上加“报”字。如,原来的“××大学”,改为“××大学报”,以正视听;原来的“校刊编辑室”一律改为“校报编辑部”,并在门口挂上牌子;原来的编辑室主任改称主编。这样可与社会报纸接轨,从形式上先形成一个办报的样子。全省校报迅速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过来了。校报正名之风很快波及全国,大家很自然地树起了校报这面大旗。
  真正要办成一张名副其实的校报,还必须从内容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就要求各校报坚决根除那些办刊的痕迹,让新闻唱主角。一二版主要刊登消息、评论、通讯、新闻照片,三四版为综合理论版或文艺副刊;并在编排上力求灵活多样,对读者有吸引力。同时还对头条新闻、标题制作、版式处理等提出要求,请专家讲课,并列入了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当年年底就开始了好新闻评选,以后逐步发展为评选优秀校报和优秀校报工作者。其目的都是要把校报质量提高,让人家觉得校报确实像一张“货真价实”的高校新闻纸。在这里特别要谈一下1987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校报质量评估。此时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已成立3年,全省校报已发展到48家。开展评估完全有条件也非常必要。省教育厅下发校报质量评估文件,高教处几位处长亲自参加总评估组,并直接参加评估活动。在试点基础上,总评估组下分10个评估小组深入到各高校,通过自评、复评等程序,对校报质量、办报条件(软硬件)、领导重视程度、人员配备与培养、领导体制等共40多项内容,逐条进行检查。通过评估,引起了学校领导重视,增加了设备,改善了办报条件,进一步激发了办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促进了校报质量的提高。山东省这次校报质量评估情况,在1988年5月江西庐山召开的华东区校报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受到普遍好评。与会同志认为山东的这一做法好,值得学习与效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