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做农民的“自强男孩”何三杰
编者按:我校历来有“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校园里“学霸”群体无处不在。对大学生而言,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进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是最大的敬业,是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表现。为此,本报集中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最美学霸”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学霸”。
春节期间一个人打4份工,在校期间成绩名列专业前10、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可以保送至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技1001班的何三杰是同学们口中典型的“学霸”,但他却选择回家做一个普通农民。
“吾日三省吾身”
在何三杰的床铺上方,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三省吾身”四个大字。从高中开始,何三杰坚持每天写日记,目的是反思。他的电脑上有一个文件夹,记录着从2011年11月以来有25000多字的点点滴滴。
2012年3月1号,日记写着:“今天计划实施力度不够,放松了,早上赖床了,上课睡觉了。不过晚上跑步还是坚持下来了,加油!”2012年11月4日,何三杰写道,“今天参加迅达康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可是并不满意。一个道理,无论什么事,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何三杰说,人是有惰性的,只有通过每天反思,才能克服惰性。三省吾身分为三部分,首先回忆一天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回忆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最后总结如何克服缺点,保持优点。
“优秀是一种习惯”
何三杰的桌子上有一张作息时间表。四年来,何三杰坚持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9点到9点半跑步。甚至洗澡、刷牙的时间都精确到分钟。
学习中,何三杰坚持听课坐前三排。他觉得,坐后面容易开小差、玩手机,坐到前面自己的听课效率更高。课后,对于上课没有听明白的地方,何三杰会及时请教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直到明白为止。“只有平时的积累,考试的时候才不会慌慌张张。”何三杰说。
父亲病逝、母亲智障、弟弟精神状态不稳定,他的肩膀需要扛起一个家庭的责任。他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的行动。大一暑假,在上海的一家机械厂扛包,400斤的包裹三人一组往叉车上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得都睡不着;大二寒假,在学校旁边的一家酒店做保安,顶风冒雪工作到深夜;大二暑假,在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实习,打扫猪圈、给猪喂食;大三寒假,留校做4份勤工俭学工作,天还未亮就去鱼塘喂鱼,通宵在岗亭值班。
“学会独立思考”
何三杰刚刚迈进大学校门时,内向的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有兴趣特长,这让他一度陷入自卑中,他害怕同学轻视他。当时正好班上要竞选团支书,在是否参加竞选犹豫不决后,他只好抛硬币来做出最后的选择。决定后,他精心准备讲稿,并私下里多次练习、背诵、演练。他的精心准备获得了同学们的鼓励和肯定,顺利的当选为团支书。
何三杰说,参加演讲比赛,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大学最重要的能力。”他认为,很多同学在抉择时有从众心理,比如考研还是工作,换言之,就是不敢走自己的路,随大流。这种心理使很多人最后成为没有思想的鼓掌者,而不是站起来发表意见的独立者,人生就这样庸庸碌碌的过去了,最后一事无成。
正是这样独立思考能力,让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寒假期间,他回到河南商丘老家,挨家挨户谈妥了200亩田地的承包合同。这之前,他已经稳获保研的资格。这不是一时冲动,他是在深入了解种田的收入及国家的种粮政策,觉得有搞头才慎重做出了决定。他坚定了当农民的打算,“习主席都说了,今后当农民也是件体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