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相机见证着校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们,用文字记录着师生关心关注的点点滴滴;他们,活跃在校园新闻报道的前沿阵地;他们,在校园新闻报道的路上执著前行———没错,他们是一群活跃在校园里的学生记者。在我校这样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校园里,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他们以“学生记者”的身份经历了或者正经历着一段别样的青春岁月。
耿圳,现任《山东科大报》记者团团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学生记者”、“宣传标兵”。新闻作品在《中国教育报》、《鲁中晨报》、《青岛财经日报》、人民网、CCTV网、网易、中国高校校报网等多家媒体发表。2006年度被评为山东体育晨报 《教育晨刊》优秀学生记者,摄影作品 《梦境》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摄影作品比赛中荣获优秀奖,山东省首届高校美术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入围奖;在2007中国·青岛凤凰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青春色彩”大学生摄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赵娜,现任《山东科大报》记者团副团长。大学期间,参与采访200余次,在《山东科大报》、《齐鲁晚报》、大众网、中国高校校报网、恒华体育网、腾讯网等媒体发表新闻300余篇,曾参与学校55周年校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第九及第十届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迎新等学校重大采访。被评为“十佳学生记者”、“宣传标兵”、“优秀通讯员”等。
唐鹏,现任《山东科大报》记者团副团长。在《山东科大报》上发表稿件40多篇,参与报道了第九及第十届CUBA、校运动会等学校各类重大活动,在《科学时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篇,被评为 “十佳学生记者”、“宣传标兵”。
祝佳悦、董浩然、姬生翔、衣雪……与学生记者有个约任何事物的起始都讲究缘分,而对他们而言,他们与 “学生记者”有着不解之缘。
因有写作方面的特长,赵娜由学院团委推荐加入 《山东科大报》记者团。她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幸运和感恩,“刚开始被吸纳进记者团时不曾想,我对新闻工作的追求竟如此拉开了序幕。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中,新闻工作成了我大学生活里的主旋律。”
耿圳大一学期末在《山东科大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大二上学期加入《山东科大报》记者团。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锻炼机会,进团不久就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新闻摄影,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记者团完成了第二课堂的学习。
在祝佳悦的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有分量的职业。她曾经想选择新闻作为自己的专业却因高考的失利错过了这个机会,“能加入 《山东科大报》记者团,做一名学生记者,也算是弥补了我当初无缘梦想的遗憾。”
这些学生如果说当初选择校园新闻报道工作,只是源于对文字的爱好,但他们发现当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却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人人饱尝创作之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最初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现在的他们对新闻写作或者摄影能够驾轻就熟并且均小有成就,但是提及那段刚起步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
董浩然的性格偏于内向,刚开始参加采访时,说话吞吞吐吐;而电话采访,由于表达能力的欠缺,经常出现采访对象以为对方打错了电话而挂断的情况。但董浩然并不气馁,电话被挂断时,他整理一下思路,鼓起勇气再重新打过去。为了赶稿子,有时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忘却了吃饭,遇到学校里上网困难就去校外的网吧投稿。在投稿近50篇时,他终于在 《山东科大报》的中缝发表了一篇短消息。 “从一个初入大学的新生到学弟学妹仰慕的学长,从一个面试时战战兢兢的新人到选拔新人的评委,学生记者的经历是我大学期间最难忘的记忆。”而今,董浩然在回忆自己的学生记者经历时,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充满了自信。
不约而同地,他们几乎没有在周末睡过懒觉。当别人还在暖暖被窝中享受甜蜜美梦的时候,他们早已在校园内四处采写新闻了:感受活动现场,向活动组织者了解全部信息及流程,整合信息写成初稿,然后找到学长寻求指导,随即追加采访,有时候,为了核准一个信息甚至一个数字要跑三四趟……最后到校机房、电子阅览室或网吧敲成电子稿投往编辑信箱……新闻工作是辛苦的。从最初对新闻懵懂无知的学生通讯员到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学生记者,他们所有的收获都是在数以百计的采访和撰稿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新闻写作上遇到了困难,他们或者立刻去找报社的老师咨询,或者去图书馆借出新闻写作的书籍学习。 “各种活动的采访和新闻写作都会占用很多课外活动时间,有时心中会有些不太平衡。但是每当在 《山东科大报》上看见自己的稿件被采用,所有的辛苦就都消失了。”唐鹏回忆说。
个个尽享成功喜悦有一天晚上,祝佳悦为赶一篇稿子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当她赶回宿舍时,校园里一片寂静,平日里胆小的她居然都不知道害怕。 “做学生记者是快乐的,我们用独特的视角关注着校园生活,记录下每一刻思想的闪光;我们学到了如何去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在记者团获得的东西是一生的财富,加入记者团是多么的幸运。”
从一名通讯员到学生记者再到记者团团长,耿圳将成功归功于 “采访中形成了细心的习惯,写作中锻炼了逻辑的思维,摄影中学会了沉着的思考”,一路走来多的是一种坚持,一份真诚的付出。
三年下来,赵娜足足有5本采访笔记,其中有一页这样的内容: “我习惯了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也深深地爱上了新闻报道。她始终有一种东西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她美丽而不妖艳,响亮而不张扬,真诚而朴实,坚定而执著。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恪守职责,坚持不懈。我喜欢报社和记者团像家一样的气氛,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新闻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有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这些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迎新现场,到处奔跑采访、摄影的是我们;体育馆内,将CUBA战况及时报道的也是我们……每次采写觉得累的时候,想想各位编辑老师的可亲,众多同事的微笑,就不自觉地又来了劲,倔强地走下去……”
“静水流深,天道酬勤”,赵娜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作品和荣誉证书,同时还收获了与大型矿业集团公司的签约。
“虽然,我们没有惊人的壮举,但我们指尖流淌出的文字里却绽放出理想的玫瑰。潜移默化中,我们将敏锐而善于观察的双眼、灵动而善于聆听的双耳、伶俐而善于沟通的口齿、勤快而不知疲倦的双腿和谦逊而永不满足的虚心结合起来,用热情、胆量、好奇和‘野心’做事。虽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是这些经历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再度回首,他们有太多的难以忘却。他们忘不了,在新闻现场、机房、网吧、办公室之间来回穿梭;他们忘不了,为了收集更多的新闻线索,各个宣传栏前驻足速记的身影;他们忘不了,为了写好一篇稿子,不知写了多少遍,改过多少遍,字斟句酌,字字句句都凝结着严谨和敬业的汗水;他们忘不了,在数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后的迷茫和坚持;他们忘不了,师长们教导的 “多想、多看、多写”和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他们忘不了,当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更重要的是为之奋斗的历程,是感悟人生、体验生活的一次次感动。
“保持一份热情,把新闻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心存一个梦想,把文字创作作为一条道路来走。”采访的最后,他们都提到这样一句话。这是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培进在一年一度全校学生记者、通讯员培训班开班时讲到的一句话,相信他们会一直记着并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