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也 给高教战线带来了一片生机。新形势催人奋进,发人深思。 究竟如何在改革大潮面前奋起,如何面对高校校报的现实 急起直追,又从哪里入手开始高校校报改革的第一步?这些 课题已摆在山东省高校校报界面前,需要予以回答。 拓荒———迎着大潮找出路1983 年12 月间,4 所重点大学校报的5 位老报人相聚 在一起商讨出路。他们是青岛医学院的田广渠、石油学院的 王纯礼、山东大学的高忠汉、山东工学院的台旭、山东大学 的陈崇斌。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办报实践经历,酸甜苦辣都尝 过,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他们回顾了高校校报悠久的 历史,分析了现状与面临的困难。大家经过讨论取得共识: 要组织起来,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解决所面临 的问题。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于1984 年5 月27 日正式成 立。成立初始就实行了理事任期制,每家校报选派一名理 事组成理事会,再产生常务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每年 举行一次理事会(也是年会),四年召开一次换届会。这一 制度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理事的民主权 利,又便于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召开成立大会,我们还特 地邀请了华东区重点大学的校报参加。其目的是能促使 他们像山东一样尽快行动起来,共同为校报事业发展尽 力。随后,湖北、陕西、湖南、天津、辽宁等省市高校也来了 解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的情况并筹建自己本省的 组织。校报研究会很快被各省市所接受,并日益显示出强 劲的活力和影响力,直接推动了全国高校校报事业的发 展。 正名———校报名称规范化随之而来的高校校报改革从“易刊为报”开始,为高校 校报正名。高校校报本来是一张报纸,多年来却一直被叫做 校刊。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做出决定:全省校报一律在原 来的报头上加“报”字。如,原来的“××大学”,改为“××大 学报”,以正视听;原来的“校刊编辑室”一律改为“校报编辑 部”,并在门口挂上牌子;原来的编辑室主任改称主编。这样 可与社会报纸接轨,从形式上先形成一个办报的样子。全省 校报迅速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过来了。从此,校报正 名之风很快波及全国,大家很自然地树起了校报这面大旗。
要真正办成一张名副其实的校报,还必须从内容上下 功夫。为此,我们就要求各校报坚决根除那些办刊的痕迹, 让新闻唱主角。一二版主要刊登消息、评论、通讯、新闻照 片,三四版为综合理论版或文艺副刊;并在编排上力求灵活 多样,对读者有吸引力。同时还对头条新闻、标题制作、版式 处理等提出要求,请专家讲课,并将相关要求列入了一年一 度的好新闻评选标准中。
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当年年底就开始了好新闻 评选,以后逐步发展为评选优秀校报和优秀校报工作者。目 的都是要把校报质量提高,把校报确实办成高校新闻报纸。 1987 年全省高校校报开展质量评估。其时山东省高校校报 研究会已成立3 年,全省校报已发展到48 家。评估引起了 各报所在学校领导重视,增加了设备,改善了办报条件,进一 步激发了办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促进了校报质量 的提高。山东省这次校报质量评估情况,在1988 年5 月江 西庐山召开的华东区校报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受到普遍 好评。与会同志认为山东的这一做法好,值得学习与效仿。 发展———着力抓好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抓的另一项重点工 作。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大对主编及校报骨干 的培养。这部分人是校报编辑队伍的中坚,只要他们的政治 觉悟和业务水平提高了,就能带动一大片。从1991 年4 月 开始,由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主持、在山东师范大学举 办了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全省共有校报骨 干61 人参加。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通过在职自学、集中授课、 期末考试等方式,先后学了《新闻理论》、《编辑学》、《大众传 播学》、《新闻采访学》等6 门课程。1992 年底结业时,学员全 部考试合格,颁发了结业证书。这次学习,不仅使学员系统 地学到了新闻理论知识,而且为后来的提升职务、晋升职称 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决职称问题是高校校报编辑队伍建设中的另一项重 要工作。对此,我省校报研究会始终抓住不放,是全国解决 得最早、最快、最好的省份。1987 年上半年职称开冻。我们经 省教育厅批准参加了评审小组,并参与对一些实施细则的讨 论、制定方案。以后历届理事长都作为高评委参加一年一度 的省编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几乎每年都有几名校报编 辑获得正、副编审任职资格。现在,山东共有66 家校报,其中 有10 多家校报的社长、总编是编审,连退休的加在一起,全 省校报正高有30 多人;副编审有90 多人。现在的校报总编 大都具有高级职称。合校后的《山东大学报》在职编审有3 人,退休的编审有4 人。像《山东大学报》这样拥有7 名正高 职称的办报队伍,在全国校报界来说是少有的,《山东师大 报》、《中国海洋大学报》、《青岛大学报》在职或退休的编审均 有2 人以上。这足以证明山东有着十分优越的办报环境和条 件。
几十年来各校报编辑部还培养造就了大批学生记者。他 们在校期间就受到这方面的实践锻炼,思想与文化素养特别 是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有大的提高。毕业后他们受到新闻 单位的青睐,许多人现在已成长为社会报纸、电台、电视台的 业务骨干。这不能不说是校报界对社会的又一大贡献。
这些年来校报越办越好,也越来受到社会的支持与重 视。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之初就一面抓紧内部改革, 一面主动请社会新闻界朋友参加我们的活动,增进了解与友 情。他们通过参加纪念会、评审会、联欢会,深入了解校报、认 识校报、支持校报。这样校报逐步融入了社会新闻界,成为社 会新闻界大家庭的一员。省校报研究会成立不久就被吸收为 山东省记协、省新闻学会的团体会员,现已成为省内四大新 闻团体之一(党报、专业报、晚报、高校校报)。每年我们都参 加全省优秀报纸、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论文的评选并获奖。 有10 多位校报老报人都曾获得过中国记协、省记协颁发的 老新闻工作者荣誉奖章和证书,有些校报人获得了省优秀新 闻工作者称号。壮大———从山东走向全国1998 年春天,高校校报迎来了一大喜讯。国家新闻出版 总署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设立高校校报类 报纸刊号系列。通知说:“鉴于我国高校校报历史悠久,有些 校报名称已沿用数十年,已为海内外所接受,以及校报在高 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决定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 列。”1999 年3 月,我省和全国高校校报都办理了国内统一 正式刊号。从此高校校报走上了合法的地位,实现了百年梦 想。随后至2005 年,国家教育部又向各省市教育厅(教委)和 直属高校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 见》,又一次给全国高校校报吃了“定心丸”。这一切都是全国 校报界多年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也有着以南京大学 校报总编方延明、北京大学校报总编魏国英为负责人的中国 高校校报协会的很大功劳。
1996 年11 月,最后一次教育记协大学校报工委会议在 上海举行,中国教育记协主席、秘书长及23 个省市校报研究 会负责人参加。与会者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隆重庆祝了中 国校报诞生100 周年,同时也纪念了中国教育记协成立10 周年。那时我已70 周岁了,在这次会上正式辞去了全国大学 校报工作委员会的职务,愉快地结束了10 年来全国高校校 报工作的生涯。2001 年,我又离开了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 顾问的岗位。半个世纪的经历产生的深厚感情,仍使我这个 高校老报人不时关注着校报事业的发展。
1993 年,高忠汉任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2001 年,孙景浩任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他们带领常务 理事会做了大量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校报改革,不断使校报 走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就。这20 多年山东高校校报取得 的业绩,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孙景浩同志。 他从1988 年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秘书长做起,一直到秘书 长、副理事长、理事长。20 年来一直不辞辛劳地承担处理诸 多繁重的工作,使大家深受感动和敬佩。在2001 年他兼任中 国报协副理事长后,又承担了许多全国性的工作,尽了自己 的一份义务,为山东和全国校报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出色 的贡献。
综观现在山东高校校报形势令人欣喜,办报环境与条件 都有了根本的改善。如今校报数量多了,对开大报多了,周报 多了,彩报多了,队伍壮大了,高级职称多了;随之带来的是 校报发行量大了,校内外读者群大了,赞誉声多了,其作用与 影响也大了……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目标逐步 实现了。我和其他一些老报人一样,为高校校报有个幸福美 满的今天,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
新形势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也有着新的机遇和 发展空间。我们要继续戒骄戒躁,乘势而上,深化推进改革。 我们期待着全省高校校报有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锦绣的 前程。
(本文作者曾任山东工大报编辑部主任,山东省高校校 报研究会理事长、顾问,中国教育记协大学校报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