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明亮的眼睛,我总 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就是这份责任,让80 岁的 冯光廉教授,这位1998 年的全国优秀教师,时刻 把学生放在心里。“先模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作 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全身心地关注学生成长。” 冯光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第一届中文系的主任,冯光廉被称为 青岛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 人。1999 年,65 岁的冯光廉从教四十年后退休 了。但是,他却一天也未远离学生。
退休不久,凭着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热爱, 冯光廉一连做了6 年的督学。他给有关领导提 出要加强指导性听课,听过课后与授课教师座 谈,坦诚地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力求让年轻教 师有更快的成长。
因为对学生的关注,他从未停下思考学生 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999 年后开始,他陆续 撰写了十几篇文章,系统地谈“大学生应该怎样 学习”,在《青岛大学报》连载,受到广大学生和 青年教师的欢迎。2001 年,新生入校时,教务处 将这组文章印制成册发给七千多名新生。
看到师生对这类指导性文章的渴求,在领 衔主编100 多万字的《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最繁 忙的统稿时期,近70 岁的冯光廉硬是挤出时 间,在学生丛桂芹的帮助下用一年多的时间编 写了20 万字的《挑战自我———与大学生谈怎样 学习》一书,于2002 年8 月出版。这本书里,凝 聚了他从教四十年的人生体悟、教学经验和学 术智慧。
该书出版后,很多学生慕名而来,诉说自己 的困惑。为了能为更多的学生解疑释惑,因为眼 疾开刀,两个月内不能读书写作的冯光廉,请来 学生吕震帮忙,由他讲述学生据录音整理,写出 了《思考人生定位》《学做人》等十篇文稿近三万 字,陆续在校报发表。
这期间,一个想法越来越强烈:研究生们也 迫切需要一本系统讲授治学理论和方法的书。
对于他来讲,学生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动力。 尽管受到失眠的折磨,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开始 了新书课题的设计。他找来15 位专家学者撰 稿,用了一年多时间,在2005 年出版了《文科研 究生治学导论》,填补了此类专业书的空白。
《挑战自我》出版以后,2003 年冯光廉开始 应邀在全校范围内给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有 时一年要讲三四场,连续讲了六七年。每次报告 前,他都像备新课一样精心准备。很多时候,场 地坐不下了,学生就站在外面听。每次报告结束 后他都留下家里的电话,常有新生在遇到困惑 的时候打来,还有学生会写信给他。
更主动的学生,会跑到他的家里,成为他书 房里的常客,借书、谈学问、聊人生,书房变成了 课堂。这些学生毕业离校后,也都记挂着他,常 常打来电话问候,与他交流最近的收获。出版著 作、发表论文、得到嘉奖或提升,结婚生子…… 学生们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自己工作 和生活中的喜讯。看到心爱的学子的成长,他比 自己取得成就都开心。
“郑宁波给我写过5000 多字的信,他在博士 论文后记里还专门感谢我的帮助;邱焕星终于 考取了博士,毕业后被江苏师大作为拔尖人才 引进;在胶州教书的张凌雁找到了对象,要领来 让我长长眼……”
说起自己的学生,冯光廉抑制不住内心的欢 喜,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这是一个教师最大快乐。
退休后他还在继续学术研究,撰写了学术 论文近20 篇,并开始散文、杂文和随笔的写作。
最近的一个成果是去年8 月的《鲁迅研究》 月刊发表的两万字的 《鲁迅与孔子研究的另一 面》,为此,他细细研读了《四书》……最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忙碌《冯光廉学术自 选集》的编校,5 月份,这本80 万字的专著即将 出版。 (摄影 本报记者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