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出国研修:以教师国际化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数学科学学院齐龙兴老师的研究课题“水环境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齐龙兴将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归功于出国研修期间带给她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碰撞和融合。
  近年来,我校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鼓励院系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支持、鼓励教职员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拓宽国际化视野,扩大国际学术领域参与度。广大教师出国研修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公派赴美留学于哈佛大学、一年内发表了3篇高规格论文的法学院副教授朱庆坦言,出国研修的最大收获是开阔了视野,在研究方法及教学理念方面受到很大启发。“无论是文献的获取,还是对学术问题的研究,都很前沿,这对个人的研究帮助非常直接。”朱庆说,“就个人而言,这一年的学习给了我很多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和方法,让我学会换个方式思考问题,研究眼界得到了很大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开始与国际接轨。”归国返校后的朱庆正在思索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朱庆表示,他计划在所带的研究生课程中,将美国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和阅读小组等方式开展起来;此外,在所带的本科生课程中还将引入美国的案例教学法,计划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大批研修归国的教师带回国外许多新鲜的理念,这些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发展中。“一个封闭的高校不可能在学科上有很大发展。”外语学院教授朱跃说,“这些教师到国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他们国际化的视野,进而推动各学科的发展,推动整个学校的国际化脚步。”
  出国访学的经历使这批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真切的变化,他们思考什么样的形式更适合人才的培养,怎么样才能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访学回来的老师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做了很多调整,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挑战权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原创性,减少对知识性、记忆性内容的考察。
  访学于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的宋筱蓉在国外的大学所看到的是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时,老师丝毫不会感觉到学生‘不给自己面子’,整个课堂的气氛轻松而融洽”。返校后,她对自己的授课方式也做了新的调整,对于学生的质疑,也更以善于欣赏的态度去看待。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孙兆奇说:“出国研修项目的实施的意义不仅仅在帮助老师提升学术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将会反映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安徽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自2008年实施安徽大学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项目以来,累计录取出国研修教师152名,派出126名,83名顺利完成研修。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教师出国研修工作力度,计划每年选拔5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教师出国访学已逐渐规模化、常态化、规范化。附安徽大学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项目实施情况介绍一、项目实施背景为提升我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科与专业跨越发展,奠定“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人才基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出国(境)研修工作,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于2007年顺利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约,次年正式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统筹规划学校项目。2012年,为贯彻落实《安徽大学“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决定继续加大教师出国(境)研修工作力度,在出台的《安徽大学教师进修实施办法》中,将其作为一大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持续建设,计划每年选拔5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
  二、项目实施内容根据《安徽大学教师进修实施办法》,我校教师出国(境)研修分为国家公派出国、学校公派出国(含校际交流)和自费公派出国(境)(含对方提供资助)三种形式。实施对象主要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博士学位,或校级以上青年骨干教师。
  我校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自2008年正式启动实施,首次执行期为2008-2010年,每年3月和9月,分两批计划选派10名骨干教师出国研修;2011年起进入第二执行期,每年计划选派20名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学校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自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选拔时间与国家公派项目相同,选拔名额一般为每年20名,具体将视国家公派项目选拔情况予以适当调整。(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