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严以修身”———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道德底线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雯姝
“为官先修身,律人先律己”,这是共产党人执政的道德底线,是党性在道德修养上的集中体现。严以修身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创造性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中国化党建方法,为我们党提供了不断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利器,并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道德底线。
  严以修身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严以修身从儒家内省之道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政治修养,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国情、世情的深刻把握。严以修身的内涵贯穿着党的作风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光芒,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艰辛历程中,是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早在青年时期就十分重视“内圣”对于“外王”的决定作用,认为“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并将传统的内省之道置于服务国家与民族的价值坐标中,建构起共产主义视野的修身之学。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命题,把“实事求是”、“是否理论联系实际看作是有无党性的表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著名论断,确保了党风建设在思想、路线、组织、政策、工作方法的全面统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载入党章以明确共产党人修身的根本目标.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理论修养、思想意识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是共产党员必需的党性修养内容”、“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世界观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极力主张通过实践教育和内省加强党性锻炼。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同志早期提出“革心”、“革新”主张,在革命实践中形成“自我改造”思想。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以为自己改造完成了,不需要再改造了,他就不是好的共产党员”,“自我改造是无止境的”,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并亲笔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邓小平同志经历“三落三起”的人生跌宕起伏,勇敢地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他认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提出党的所作所为“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并对于当代领导干部的修身有系统论述。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全党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指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进行党性锻炼,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修身之道。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中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在、力量所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党员和领导干部就要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并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使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道德要求。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提出的一整套既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党的建设的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人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武装全党指明了方向,使修身成为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基本道德底线和鲜明特征之一。“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我修身之道成为体察“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公私观、群众观、事业观”的一面明镜,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人民性的重要保证。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与条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西方思想的侵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生活方式的多样变化等等客观因素,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然要与时代环境与历史使命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思想的论述涉及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指引、精神支柱、主要内容、实践环节等方方面面,构成了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是在世情、国情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以及执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把我们的党建设好。这是因为,只有首先把我们的党建设好,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才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他重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保持和发扬“四种精神”,并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号召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多次强调“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战略思考。
  “三严三实”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直指为人为政的根本。“三严”从思想层面建构起了共产党人的三观提升机制,变他律为慎独慎微的自律,变规则为党性的觉悟,变监督为自省的审慎;“三实”从实践层面切中新时期党员干部作风的要害,是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敦本务实的执行力检验党的执政智慧。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实干兴邦的基础上,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远大理想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密结合。
  严以修身位列“三严三实”之首,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基础。“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作为“三严”之首,“三实”之基,严以修身敦促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着手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地锤炼坚强党性,这是培养深谙修身做人、为官之德、谋事之要人才队伍的关键之举与人本基础。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奋斗历程必将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并激发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清华大学素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与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深蕴在血脉之中的“行胜于言”的作风将“严”和“实”沉淀为清华人的文化基因,修身治学报国的求索奋斗之路是清华园成就百年辉煌的关键所在。
  修身为本,方能治学有方。学者必须远离个人利益、名利的诱惑,甘愿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默默耕耘。只有锲而不舍,悉心研读,汲取养料,勤于思辨,才能有所创新。治学之“严”首先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修养不能自然形成,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工作中磨砺,在学术领域中耕耘,才能树立起识大体、顾大局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构筑起政治生命线,才能树立学者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勤奋为学,有所创新的志向。
  治学之“实”在于忠实履责,始终甘于默默无闻的学术积累与奉献。意味着要沿着“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进程开启学术研究路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作用于中国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在经验教训中升华特色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修理论之基,解现实难题。
  “严以修身”绝不是一朝一事,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个人思想、意志、信念、言行、习惯的持续修炼与毕生追求。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持之以恒、真真切切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越是执着于严以修身、无私奉献的理想境界,越能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学术事业发展的思想渊源、目标指向、行动指南。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守住事业的“根”,才会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和学术路径,矢志不渝、锐气不挫、志向不移、修身不止。这一信念始终是学者的政治定力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