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养成
”,因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富有传播价值,深受广大读者青睐。深度得来不易,对生产者有较高的要求,拥有职业采编队伍、完备“策采编发”流程、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媒体,具备在深度赛道上奔跑的能力。有深度,作品方能高出一筹。当一条动态信息经过政务新媒体“官宣”后,党报应该怎么做?专业的做法是深入下去,争取在发现新闻事实、原因、趋势等方面有所突破。20...
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传统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按部就班“写稿”已经不行,现在要写“新闻稿”,要写“融合稿”,要写策划方案……尤其是疫情不停冲击的当下,一些行业停摆或者接近停摆,怎么办?转型!
不知不觉中,2021年已悄然逝去,2022年如约而至。该去的总会要去,如绿荫遍地的夏天;该来的自会到来,如白雪皑皑的冬天;谁也无法阻挡,更无法逃避。最好的活法就是珍惜当下,呵护健康,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踏上2022年的新征程,然后静下身心,好好总结一下渐行渐远的“2021”。
潘堂林先生是新闻大家,也曾是媒体“一把手”。很多年前就读过他的《怎样发现新闻》。最近,我详读了先生新著《新闻点子捕捉与把握——融媒时代新闻发现新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内心“化学反应”强烈。
大家好,我是中新社湖南分社记者唐小晴,今年是我投身新闻战线的第十一个年头。多年来,在与一些同行和基层通讯员的交往中,常常听到有人说,除了常规性的采访活动,没什么新闻可写。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十一年新闻事业中,除了做好常规的报道,我还经常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实践告诉我:“生活中不缺乏新闻,而是缺乏发现新...
笔者所在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首都女记协”),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始建于1996年。尽管如今全国冠以女记协名头的组织凤毛麟角,但首都女记协的延续发展昭示:为女新闻人服务,不仅需要而且可以有作为;新媒体时代女新闻人不仅数量上在增长,而且在新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些天跟人聊天,才惊觉,自己踏入新闻这一行已经“一轮”——2009年至今,整整12年。这些年,当过编辑,跑过时政,写过评论,深耕民生,更多的还是在一线。同事口中的“一专多能”,我想,或许就是从每年采访走过的路,可往返北京和纽约一次中得来,也从一次次切换“角色”转型升级中得来。
王娴,浙江义乌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主任记者。毕业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写的《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采写的《决胜未来的科创走廊》《寻找杭州的文明基因》《杭州出租车呼唤改革》等作品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从来记者站的第一天起,记者站徐主任就告诉我,要多读报,学习别人怎么写新闻的。所以我来记者站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报纸。整理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反而让我有一种长庆大小事尽收眼底的感觉。还从中解锁了很多专业词汇,知道了很多新鲜事
哥伦比亚大学达特新闻与创伤中心的专家表示,复原力是人类在逆境、创伤、悲剧和重大压力来源之下的应对、反弹和适应能力,记者在这方面可能特别出色。新闻业的创伤暴露比一般人高,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尽管如此,心理创伤一旦发生,对记者来说是明显有害的。
今天是2021年11月8日,系统已为您自动更新记者节22.0版本,欢迎来到第22个中国记者节!媒体人的工作内容和技能在此次版本迭代中有哪些进化?互联网技术重塑新闻业的当下,媒体人的专业要求有哪些变与不变?
摘要:对一名记者来讲,自身经历和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新闻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尤其是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驻站记者,更容易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丰富经历、扩展视野,关键在于能走出平时待的“圈子”,真实体验和剖析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本文以作者的一次异地采访经历为主线,论证驻站记者如何走出去提升自身认识、拓展思维广度...
全媒体时代信息洪流滚滚而来,如果记者缺乏新闻的发现力,就会被海量的信息漩涡淹没。那么,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当下,如何有效增强记者“吹沙见金”的新闻发现力?
做新闻如采矿,而如何在“天然贫瘠”的土地上勘探寻觅到矿源,并使其成为能够被持续开采的“富矿”“金矿”?是身处“老少边穷”地区的记者职业征程中的巨大考验和挑战。
她从时政记者起步,奔忙之余留心拾取“边角料”。顺着字里行间的细微提示,她将目光转向人在城市空间内的行动与记忆,把建筑汇成可阅读的“海上记忆”,从中挖掘上海内蕴丰富的城市精神。她一趟趟走进人的故事里,通过细致采访和动人笔触,形成带有强烈风格的人物报道。
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丁凎林,是位长期从事邹韬奋思想研究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他先后主编出版了《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邹韬奋年谱》等书,发表了《韬奋小传》、《珍贵的遗产》等许多研究韬奋的专论。
2014年,我从记者岗位转换跑道,成为浙江新闻客户端第一批新媒体编辑。从业多年的“老记”变身新媒体小编,身份变了,跑道变了,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改变的或许只是新闻的呈现方式和新闻报道工具的升级换代,新闻的核心价值内容不变。如何应对这瞬息万变的互联...
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观察能力极为重要。但观察不到的东西,比如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则需要用思维和逻辑推理去补充,后者对于提升记者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更为重要。你比别人看得多一些、思考得多一些、表达得更真实、更生动一些,你就能顺利地在看似不相关的杂乱素材中找到有机联系,从成堆的部件中迅速组装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故事构想。
信息、动态,报道的基本内容,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必须透过报道给人以力量,通过报道讲故事、讲好故事方能以力量体现新闻人的履职担当。2020年11月8日,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特别节目,13位记者讲述采访经历和故事,包括武汉抗疫一线、贫困户异地搬迁的脱贫故事等,展现全国新闻战线年度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给亿万受众以满满正能量。